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成为近年来旅游市场爆品,它一头连着旅游,一头连着教育,发展态势逐年升温。
STEM教育源于美国,2016年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学习,强调从小学开始开展STEM主题实践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深化“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促进河南研学旅游工作健康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月25至27日,2021河南省研学旅行大会在林州举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革命史实离当代学生越来越远,造成学生多是被动学习。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倡把红色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了触碰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的机会,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的契机。
当前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落实,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品格塑造和正确价值观树立以及全面、个性、终身发展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育中主动探究教学的新样态,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对中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视,使得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越来越火爆,而一系列支持研学旅行的政策出台,加快了当前研学旅行的发展。从教室中“走出去”,“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体验,使得现在的研学旅行活动,不再是传统上的春秋游,而是有着“知行”反馈和深度感悟的一次重要经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金稳指出,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教育行业与文旅行业相结合,它的发展涉及到工业、农业、科技等各大行业的新突破口,国家政策形成了引导作用,将优质的资源不断引导、集中到研学旅行这一新的市场中来,“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产生激励效应,激励、驱动市场主体不断创新发展。”
在研学课程中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使其摆脱被动性与课程的无趣感,紧跟研学发展新趋势,开发真正高品质的课程,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Study Travel)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使其评价成为关键和难点。
小学劳动教育要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依托校本资源,突破空间局限,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2025-05-10
2025-05-09
2025-05-07
2025-05-06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