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基地研学课程STEM项目需要具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因此需要学校不断研究与开发基地,并根据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创建项目实施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出研学旅行课程STEM项目的作用。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校要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增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研学旅行课程”结合自贡文化,从参研学校实际出发,围绕研学旅行的目标,筛选富有自贡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研学旅行的序列活动中,形成富有特色、成体例的校本课程,并有计划地实施,多维度评价,解决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的“只游不学、只学不游”的问题。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安全管理作为研学旅行基本内容重点要求,强调研学旅行主办方、承办方及供应方要针对研学旅行活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同时加强工作人员和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与初衷是实践育人,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衔接的创新形式与有效途径,是校内书本教育教学内容向自然界和社会广阔天地的重要拓展与延伸。“旅”中“学”,观照审美素养,共建生态文明,促进课程建设。
“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与初衷是实践育人,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衔接的创新形式与有效途径,是校内书本教育教学内容向自然界和社会广阔天地的重要拓展与延伸。“旅”中“学”,夯实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践行研究方法,促进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得以落实,一方面离不开专门的劳动必修课,另一方面要在学科专业中融合渗透。《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能否渗透劳动教育?有哪些渗透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民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劳动教育。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当前,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自2016年开始,从教育部到地方陆续发布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的规范,并列入课程体系,研学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并丰富。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践行“生活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研学体系,促进研学教育“知行合一”。
一般而言,每一个研学课程应该有一个研学主题,这是研学课程的纲领。民俗文化资源向来是研学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特色突出、特征鲜明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挖掘并转化为研学旅游课程,并赋予研学旅游课程独特的主题。
2025-05-10
2025-05-09
2025-05-07
2025-05-06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