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民俗文化资源如何生成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来源:来也股份    发表时间:2021-04-06    浏览次数:14686

从研学旅行课程层面来看,我国研学旅游目前存在着如“课程内容简单,重游轻学,主题、目的不明确”“注重拓展、注重游,但‘教’与‘学’不充分”等问题。现今市场上的研学课程,多为旅行社或景区在旅游线路上用景点东拼西凑出来的,主题与课程目的不突出。
一般而言,每一个研学课程应该有一个研学主题,这是研学课程的纲领。民俗文化资源向来是研学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特色突出、特征鲜明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挖掘并转化为研学旅游课程,并赋予研学旅游课程独特的主题。

资源对接
民俗旅游资源与研学旅游资源的关联

根据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按照研学的资源类型将研学旅行的课程种类分为知识科普类、自然观赏类、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和文化康乐型五大类。
自然观赏型:主要包括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资源;
知识科普型: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
体验考察型: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
文化康乐型:主要包括各类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资源;
励志拓展型:主要包括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
民俗文化资源,可充分与以上几大类课程相结合。如知识科普类,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民俗博物馆等资源,形成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并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课程;再如体验考察型,也可依托民俗风情浓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成就。
同时,许多的自然类景区和民俗文化的结合是相当紧密的,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壮族文化、风韵万种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风光与傣族风情、广袤的内蒙大草原与蒙古族的豪情、圣洁的南迦巴瓦雪山与珞巴族的故事、四季如春的邛海庐山国家级度假区与东方狂欢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等,这些常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景象,从来皆是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而散发出的魅力与光芒,既因我国多样广阔的地形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风俗,同时又因人文风情为自然风光增色添彩。对于自然的观赏,往往都伴随着对人文的观察和体验,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另外,体验考察和励志科普类的研学旅游资源主要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遗址、主题公园、影视城等资源,而结合民俗文化的考察体验和励志科普研学旅行资源亦比比皆是。
如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太昭古城,既充分展示了林芝工布、娘布藏族文化,又蕴藏了百年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线索,更是十八军进藏和康藏公路修建的纪念地。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以1935年红军长征在冕宁时,刘伯承元帅与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结为兄弟,达成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为背景。主题公园如西双版纳傣族园、影视城如镇北堡西部影城,充分融合了明清时代历史遗迹、大西北民俗风情人文景观与现代影视艺术,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电影电视最佳外景拍摄基地。

主题生成
民俗文化资源在研学课程主题设置中的应用

民俗文化资源在研学课程主题设置上的应用范围甚广,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传统礼仪习俗对学校传统活动的衍生
我国不少知名中小学,其办学理念源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扬和发展,如佛山的容山中学,前身为容山书院,其办学理念为承华夏传统、纳四海文明。在德育传统方面,主要有感恩、礼仪传统活动专题教育。另有“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广州执信中学、“上善若水”的南京湖滨高级中学等不胜枚举。风俗礼仪、节日民俗等作为国学的重要研学内容,可结合学校已有传统活动进行改造、整合,使之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内容来源,如与开学礼、毕业礼、春秋游、传统节日活动,以及一些主题教育和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形成学校特有的、彰显本校文化、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学习的研学旅行课程。
在地民俗文化资源对研学主题特色的彰显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开发与编写民俗重要课程时,必须关注民俗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差异性。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化构建,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彰显学校的自身特色。课程内容宜就地取材,贴近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可以涵盖当地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挖掘在地民俗文化资源,提炼地貌特色、风土人情、名人趣闻轶事、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并转化为相关研学旅游课程,利于达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标。
民俗旅游的需求切合研学旅游的习得目标
旅游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习得”机制完成旅游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求变”心理驱动的旅行行为必然会让旅游者接触到异于惯常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接收新环境中的信息。《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要内容,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要内容,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要内容。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无不与民风民俗有着极大的关联。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了游客“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既是好的旅游形式,也是优良的研学旅游方式。
以武汉小学的“武汉童年记忆”研学旅行课程为例,一年级学生的研学主题是“家乡的树与花”,二年级学生的研学主题是“家乡的四季”,三年级学生的研学主题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四年级的课题是“民俗与饮食”,五年级的课题是“人文与历史”,六年级的课题是“城市精神”。通过小学六年前后连贯、层层递进的研学主题,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从中“习得”知识。
风土人情对学科活动的渗透与拓展作用
“研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注重问题解决与探究过程的综合性学习。旅行过程恰好为学生提供的就是一种学习的情境,而且还不是单一、孤立的实践情境,而是相互关联的、多样化的个别情境组合成的综合情境。而“风土人情”,则是一种具有较强渗透和拓展作用的研学主题。
自古以来,名山大川涤人胸怀、发人才性,而五方谣俗、方言物产、奇谈怪论,无疑有助于新人耳目、启人新智。采风问俗,是以弘扬教化为主要目的。以黄山为例,2016年黄山市入选首“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此后黄山研学旅游不断发展,研学主题特色鲜明,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发黄山的研学资源、打造特色研学品牌,是黄山研学的开发方向。黄山研学有拥抱自然的发现之旅、徽州文化的探寻之旅、民俗风情的体验之旅、乡村旅游的回归之旅等特色主题。其中民俗风情文化主题便是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某一主题占主导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民俗文化也可以作为延伸教学主题与主导主题相结合,构建复合的研学教育情境。例如“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于2018年授牌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研学课程主题以“放飞自我、亲近自然”“探索生命起源”等为主题,同时在课程的延展教学中,加入了“了解武当古建筑群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主题研学教学,丰富了研学的维度。
优秀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研学课程提供“有趣、可行、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全国449所中小学校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研究类主题的研学,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认识、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有益探索。
2018年,经学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复核与公示,教育部认定,全国共1035所学校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通过创建的四川省41所中小学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艺术学习传承有羌族锅庄、川剧、四川扬琴、洞经古乐等艺术形式,也有蜡染、版画、剪纸、面塑等手工艺。优秀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研学课程提供“有趣、可行、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