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优良传统,通过“行万里路”的过程,增长知识见识,如孔子周游列国、李白和杜甫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而应试教育重“读万卷书”、轻“行万里路”的“重知轻行”已成为教育一大弊病。1935年,陶行知倡导“游与学”相结合,并推动“新安小学长途修学旅行团”开展为期54天的全国修学旅行。
当前,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自2016年开始,从教育部到地方陆续发布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的规范,并列入课程体系,研学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并丰富。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践行“生活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研学体系,促进研学教育“知行合一”。
实施研学模型,促进知行合一
近年来,各地研学活动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炼出了可以借鉴实施的研学活动模型。2017年朱洪秋借鉴泰勒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年的研学旅行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具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操作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三阶段四环节”。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视角,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从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形成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型。这一模型的提出,有利于实现研学课程的理论化、科学化、操作化、效能化。
研学活动是践行“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阐释“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我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认为“行”是获取“知”的最有效渠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这种“生活教育”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通。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活则是历史中最基本的东西。陶行知先生提出将“做”摆在首要突出的位置,与恩格斯的唯物的论述完全一致。
研学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将“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暂别书桌,走出教室,走向绚丽多彩的大自然,走向繁华变幻的大社会,走进实践创新的第一线。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达到“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研学目的。
系统梳理研学体系,丰富研学内涵
1.天时地利人和,实施校本特色研学
研学活动应运用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儿童发展观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性规划,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促进研学长效发展。
“天时”,即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学校周期性教育规律、节日时令文化等进行规划。我校大规模研学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年3至5月与10至12月期间进行,小规模活动灵活性更强。
“地利”,即挖掘当地乡土乡情、人文历史景观等区域特色。如我们所处的厦门市被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是“高素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场馆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其中同安区又是千年古城。将散落的德育资源串联起来并结合区域力量再挖掘,体现出学校育人的智慧。研学场所要与参加活动人数、需求匹配,目前各地已陆续规范研学基地建设,以评促进,提升研学场所的质量。
“人和”,即学校组织研学要取得教育部门、家长、教师、执行单位等支持,形成合力,按照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审批、应急有预案、结束有总结的“四有”工作模式组织实施,安全有序地开展。
2.规划研学项目,丰富研学内涵
研学活动要纳入学校的综合育人体系当中,要把清晰的目标定位、丰富的课程领域与现有的学校实践活动及德育活动体系相结合,不能纯粹为研学而研学,这样才能与现有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效果,研学活动才更有内涵与教育意义。
我校确定“研有所得,学有所悟,育三实人”研学目标(“三实”为德育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设计“寻根”“铸魂”“追梦”“扬帆”四个研学主题项目。研学地点主要有博物馆和科技馆系列、主题公园系列、历史古迹、奥林匹克馆、红色革命基地等,还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设计研学课程分级体系。不同年龄段到同一研学基地,有不同的活动安排,有不同的收获。如“嘉庚”主题研学活动,小学生以乡土乡情为主,观察嘉庚建筑风格;初中生则融入省情、国情导向,引入不同时期嘉庚建筑的历史背景,培养初中生的历史观;而高中生则着重国际视野和生涯规划导向,在讲解上,讲解老师会带入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
研学活动应整体性规划,有利于综合选择研学活动领域,确定培育学生哪些领域素养,避免产生厚此薄彼的情况。
我校研学规划特色为“全员6+N,特色2园+N”。“全员6+N”指根据现有周边研学基地资源,从动植物、科技、传统文化等特色研学基地中,选择6个主要研学活动场馆,N个候选备用研学场所,根据研学成效动态调整不理想的场所。基于安全的考虑与精力的考量,每年分三个批次,每批次两个年龄段全员共同参加,小学生六年中至少全员参加6个不同的研学场所。“特色2园+N”中,“特色2园”系学校与社区分别开设的两个学生劳动基地,“N”即学校周边烈士陵园、文化古迹等方便学生研学实践的场所,同时推荐给学生家长作为中小型研学活动时选用。
3.规划实施全程,促进深度体验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如果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即使有适合的研学场所,学生也可能是走马观花。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没有后期的总结提升,只有“送进去、接出来”“游而不学”,就会收效甚微。教师要挖掘研学内涵,从知识普及、提出问题、研学前测、研学途中记录体验、研学后测、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抓起。
在每一次外出研学之前,教师要做足前期准备,如进行研讨、设计方案、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等。在研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利用研学基地资源,详细描述课程背景、活动重难点、景区地图、活动流程、活动总结、活动预期效果和基地场地介绍等,为达到研学课程目标做好铺垫。在2020年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全景小实验式的网络体验教学,让研学从营地教室走进家庭,走进个体。如,很多博物馆开展云上研学活动,开启仿真、有趣味的互动云上活动,这些是开展云上研学或研学活动的前期准备。
融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果,更好地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校园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评价标准多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等,促进研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将研学活动纳入我校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
一是融入综合评价开展活动,学生人手一本《行知研学手册》,记载自己在学校六年中参加的群体与个体研学活动,记录自己的研学历程,融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学校“六好陶娃”(美德娃、崇文娃、创新娃、勤劳娃、尚健娃、博艺娃)评价体制体系。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好少年。在研学中,围绕文明程度、实践创新等不同维度进行评价激励。
二是开展多元评价方式,及时在研学前中后开展自评、小组评、带队老师与班主任评等多元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录到《研学手册》中。研学手册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引导学生在欣赏时学会赞美,在创作时学会热爱,在汇报时自信表达,从始至终都在培养学生自己的涵养,让优秀品质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量化评价外,还可以在活动结束后,举办研学活动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研学感受的更大平台。
学校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要加大对课程开发的力度,根据学生、地域特点,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系统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的研学活动体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