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天然具有综合性、多学科融合的特性,成为当下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和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但从各地实施的现状看,研学旅行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只旅不学,研学味不足”“缺乏系统规划,课程性不够”“缺乏跨学科设计和操作意识,学科课程融合度不高”等。
近日,从市文明办获悉,我市将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理论实践大餐?3月25日,团省委推出首批“青春(红领巾)寻访”省级示范打卡线路,引导青少年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在学习体验中开阔视野。
现如今,研学主题和形式多种多样,到底什么样的研学才能达到课程要求?学校怎样开展研学?基地又是如何探索研学课程的?教育专家、学校、研学基地作为研学的风向标、掌舵手来为我们解答。
目前,洛阳都市圈城市一致同意推进建立研学旅行联动机制,促进研学信息互通、研学资源互通,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互访研学,实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之间的互认共享,优质基地的联动组合,通过整合各地优质研学旅行资源,规划区域间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为中小学生提供广阔的研学旅行课堂和更大的选择空间,积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赓续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乡而不俗,土而不粗。学校文化就应该从成长的乡土里“长”出来。
自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健康力量。然而,目前研学旅行志愿服务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五个短板”。
乡土旅游资源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提出:在学校中普及研学旅行,把“乡土乡情”纳入到研学活动的范围之中。
研学旅行路线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研学宿营地、研学基地、交通线等组成的综合体,是研学实践活动运行的基础,是研学实践课程资源的载体,是联结实践主体(中小学生)、实践食宿地、实践课程资源的重要纽带。
2025-05-10
2025-05-09
2025-05-07
2025-05-06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