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红色研学课程设计这些雷区你踩过吗?三点助你精准避雷

来源:实践基地课程平台    发表时间:2021-04-27    浏览次数:19428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革命史实离当代学生越来越远,造成学生多是被动学习。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情况,各级教育部门要策略而精准地选择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倡把红色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了触碰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的机会,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的契机。
  然而,红色研学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态,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设计雷区
  1.体验感缺失
  红色研学倡导把学习与红色研学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合一。因此,实践与体验是其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让学生体验什么,怎么体验至关重要。但从当前红色研学体验项目内容来看,较为常见的为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参观名人故居、观看红色电影,学生真正体验到的内容较少。即便是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也依然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住宿、餐饮,成为打着长征噱头的游玩活动。
  2.项目设计偏离主题
  不少红色研学点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包含当地特色文化,许多红色研学活动中设有体验陶艺、扎染、造纸、活字印刷等项目。“传统文化探访+传承红色文化”模式极为常见。这些项目虽然体现了当地优秀文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与红色研学主题、目标无关,则并不适应放置在红色研学活动之中。
  3.活动设置同质化严重
  红色研学既要和当地的文化紧密结合,又要借助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体现地域特点。红色研学只有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才有自己的思想灵魂。然而当前各地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设置同质化严重,且难以形成体系。如著名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有各自的精神内核,其学习方式、体验活动也自然有所区别,同质化的体验活动,无法将精神的内核进行传播。

如何避“雷”

  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民族认同与爱国意识的红色研学课程,有以下三点必不可缺。
  1.不可缺失“前景提要”
  要让学生“感同身受”,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补给相关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采用“沉浸式”舞台剧或借用H5、VR科技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等方式,让学生熟悉红色故事的背景、内容、过程,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性格,为后续实地体验活动打好基础,增强共情。
  2.不可避免“艰苦环境”
  感受革命精神,就不能逃避还原艰苦奋斗的环境,即便有些环节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但也要让学生“眼见为实”。如将红军长征时的吃住行实景展现给学生,不一定要让学生去品尝当时红军的食物,但要让学生有对比、有感悟。而一些可以体验的内容,应鼓励学生去体验、去劳作,真实感受革命精神。
  3.不可丢失“地域特色”
  红色研学要想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密切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成长空间。二是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找准当地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形成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梯度,让学生持续感受精神内核的滋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