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也被称为“行走中的课堂”,它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联系了起来,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博物馆德育功能,可借助研学旅行这一载体,开展“六步”研学,使博物馆成为涵养家国情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基地。
研学旅行被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关注,但是不少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却未能重视其教育属性的本质,观念上的错误造成了他们在提供研学旅行服务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针对问题,旅行社只有加强自身内功修养,才能赢得更多中小学生的信赖与喜爱。
研学旅行打破了传统的“唯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但是,它毕竟是主流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延伸,将它与学生升学、毕业直接挂钩,在现阶段应该慎重。
研学旅行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兴起,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学习方式之一。地理学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野外行走,更与研学旅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各地区中小学纷纷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在研学旅行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将劳动评价作为升学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可以提高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认真上好劳动教育课。要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仅把劳动评价作为升学录取的参考和依据还不够。让劳动教育走心、走深、走实,还需从以下方面持续用力。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近年来以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潮流,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上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教育部曾多次专门发文,明确要求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革命的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发的伟大成就。笔者认为,研学旅行需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研学课程,比如青岛市名人故居研学旅行课程。
相比常规课堂,研学旅行的学习发生了很多变化,是一种面向“社会大课堂”的非正式学习,认识和把握这两个重要特征,将有助于提升研学旅行的品质。当然,比起成人非正式学习的随意性、偶发性,研学旅行有一定的计划、组织和保障,多了些“正式”的成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的育人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文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2025-08-21
2025-08-20
2025-08-18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