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十三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到,已遴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社会实践育人蓬勃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游”“秋游”,也不是把课堂机械地搬到校外,而是一门融所有学科探究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必须树立课程意识。
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大纲,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旅行活动。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均是研学旅行教学模式的主要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与规划工作,促进研学旅行进步。学校是研学旅行的执行主体,确定教学内容与标准,同时指定教师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及掌握新知识。研学旅行服务机构根据教学要求,研发新课程及设计旅行路线。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合理处理法律问题有助于研学旅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2012年《关于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函》发布开始,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止,国务院、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已经出台了十几个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通过对文件的系统梳理发现,政府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定位经历了由活动定位到课程定位的变化轨迹。
劳动教育是由小学、中学、大学劳动教育等处于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不同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影响。
您提出关于出台研学旅行发展纲要,严格准入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及监督机制,指导研学机构规范发展等建议,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各地丰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结合地域特色开展自主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核心素养落地。宁夏育才中学位于大西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学生具有在教师组织下利用节假日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便利条件。学校倡导把课堂历史学习与红色研学旅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通过创新研学旅行的实践方式,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校园场地狭小,学生缺乏生产劳动实践空间怎么办?课程设计难点重重,如何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师资数量和专业性不足,劳动教育难有好老师如何解?今年,劳动教育堪称教育界一大热词。两份中央级文件的下发,让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成为共识。然而,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的劳动教育,非常考验育人者的水平和魄力。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各地中小学认识到研学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活动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状态,“游而不研”现象普遍,精品研学线路及课程缺乏,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研学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这些刻骨的记忆让我懂得,劳动正是能给人们这种美好体验的源头。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劳动机会少,那我们就给孩子创造劳动机会。
2025-08-21
2025-08-20
2025-08-18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