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的劳动教育加强了劳动忽略了教育,是要不得的,因为就劳动教育而言,劳动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把握的基本点。所以,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一定要把劳动与教育融会贯通,这也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劳动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下的劳动教育落地,却存在窄化现象。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建种植基地,似乎劳动教育只剩下种植这一条路径。对于学校而言,要真正发挥劳动育人价值,切不可窄化劳动教育路径,僵化劳动教育思维,使劳动教育走向形式化。
“劳”的古体字对我们至少有两点启发:一是劳动教育要身心俱用、手脑协同,既要投入体力又要融入智慧;二是劳动教育要有具体的空间与情境,并在空间和情境所构成的场域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这两点启发也可以称为劳动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实践表明,劳动教育的两个要素可以在“基地”中实现,基地是区域劳动教育不可缺失的载体。
高中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应该树立积极参与的公民意识,因此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还应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研学旅行,增长见识。在研学旅行设计中,适当增加“职业体验”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强烈关注并进行了热烈讨论。然而,在有关劳动教育的讨论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日常实践话语显现出来的有关劳动教育的观念,有的表现出与中央文件精神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从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发,有必要对下列认识问题作分析与澄清。
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是近两年我们经常会听到的热词,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实践基地也在积极落实,但大部分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三者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会有交叉,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正在掀起一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变革,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拥有独特的教育制度优势、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坚实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成功实施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经验,已经具备抢抓时代机遇的先决条件。未来教育将向何处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洛阳市委和洛阳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相关实施意见,打造叫响“研学洛阳,读懂中国”文博研学品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市教育局广泛开展了中小学生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研学活动。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推进中小学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行动指南。针对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管得过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问题,《意见》不仅提出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等主要举措,而且提出了“注重拓展社会资源,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保障举措。
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各类市场主体的“涌入”,博物馆研学市场也越来越鱼龙混杂,不少研学活动面临诸如体验“走马观花”、文化深度欠缺、管理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如何才能让博物馆研学“研”出深度,让学生“学”有所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2025-08-21
2025-08-20
2025-08-18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