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到底什么关系?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20-10-19    浏览次数:27745

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是近两年我们经常会听到的热词,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实践基地也在积极落实,但大部分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三者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会有交叉,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一、综合实践教育、研学旅行的要点
1、综合实践教育的核心要点
教育部于2017年9月25日以教材〔2017〕4号文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非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实践课程。
2、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点
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学生趁着春光,踏歌而行,继而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与弟子开阔眼界,在天地大课堂增进学识、修身养性,成为研学旅行源头最富诗意的一页。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影响下,各地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实践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灵魂是实践育人。
二、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三者的关系
根据近年来的政策分析,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当前和今后校外教育的三大课程体系,三者都有独立的课程大纲或准大纲性的文件,形成校外教育的三大支柱。严格来说,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支课程,研学旅行对应的是考察探究,劳动教育对应的是职业体验。这种关系并非完全对应和被包容的关系,正是因为研学旅行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劳动教育有更深刻的内涵,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地位更加凸显。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
早在2001年11月,教育部就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文件里提出要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特别提到,“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很显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
2、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的重要组成。2017年9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实非常明确。在“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的“活动方式“中,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在考察探究部分,详细解析了学生如何进行考察探究: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课程中“考察探究”的一部分,而考察探究是与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并列的综合实践四大活动方式之一。很明显,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同理研学旅行也是国家课程。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被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教材使用、教学设计与评价、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在实践中却被边缘化。后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正式对劳动课程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构建,重新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这一规定成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不断向深入推进的重要动力。
3、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共同性
教育性:二者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为纲,具有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多层价值。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把教育的场所由封闭的课堂教育引向开放环境中,让受教育者能够观察、认识并体验身边真实发生的一切,这种教育方式是灵活的,也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
综合性:我们的校内课程是分为语数外、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往往互不关联,这样就把本来完整的知识给四分五裂,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我们通过研学和劳动教育,将学生从校内引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与不同学科的融合,能打破专业和学科的限制,锻炼到学生的全方位的能力和素养。
实践性:研学旅行切忌沿用校内课堂教学的说教和单调讲解方式,多以启发、引导、互动为主;劳动教育要打开五感,充分调动“视听触味嗅”,让孩子达成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学习。
评价多元性: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一面,也要评价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二者均对学生、老师都有相应的专业评价标准。
三、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融合共生,助推综合实践教育发展
1、在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中设计劳动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研学导师在劳动实践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
2、以劳动活动为主题,以研学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中心。
学校最好的实践课、劳动课,都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来完成。不同于普通的旅行,研学旅行教育课程是围绕学校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定制形成的。我们可以以研学实践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检验、协作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合作制定劳动方案,记录过程,交流感想。
3、以研学旅行的项目化形式驱动学生劳动实践的深度参与。
通过“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等三大环节的研学项目式学习形式,确保研学实践和劳动活动的科学系统性。能力,来自于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维辨析,实践后通过总结提炼出知识,再经过下一轮实践形成新的“内在的能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而对于分年龄、分学段进行体现具有认知性、参与性、体验性、技能性、创造性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营地)集中开展,不仅可以在时间上集中高效,而且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配置,促进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高效优质开展。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