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洛阳市委和洛阳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相关实施意见,打造叫响“研学洛阳,读懂中国”文博研学品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市教育局广泛开展了中小学生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研学活动。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推进中小学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行动指南。针对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管得过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问题,《意见》不仅提出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等主要举措,而且提出了“注重拓展社会资源,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保障举措。
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各类市场主体的“涌入”,博物馆研学市场也越来越鱼龙混杂,不少研学活动面临诸如体验“走马观花”、文化深度欠缺、管理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如何才能让博物馆研学“研”出深度,让学生“学”有所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生体验劳动、尊重劳动,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的重要途径。职业启蒙教育能促进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的培养,开启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职业启蒙,职业学校开展“普职融合”式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理性回归,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补齐了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块短板,也实现了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摊开洛阳文化地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座座博物馆遍布全市,令人心生向往。
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游与学并重、行与思并重、形与神并重,明确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出遵循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规律和满足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的体验式教育产品,打造“移动的学校”和“没有围墙的校园”,引导新时代青少年学生踏上青春逐梦的人生新征途。
研学旅行一词最早出现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此后,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和一种探索旅游转型发展的崭新方式,研学旅行逐渐走入国内教育界及旅游界的研究视野并成为提振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
在一些学校,课程能否开齐,课时能否开足、是否被挤占与挪用,与该学科是否列入考试有关。列入考试的学科受重视的程度高,课时不仅能够开足,而且不会被挤占与挪用;没有列入考试的学科,受重视的程度低,课时不仅难以开足,被挤占与挪用也是家常便饭。谨防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要在打好“预防针”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常态化的教学研究、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走出传统的课堂,在参与社会实践和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切身感受劳动本身的价值,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食物的思想意识,还能学到终身受益的农业知识,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并逐渐沉淀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优秀品质。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