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关于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函》发布开始,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止,国务院、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已经出台了十几个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通过对文件的系统梳理发现,政府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定位经历了由活动定位到课程定位的变化轨迹。
这种变化在2016年底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将研学旅行归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明确了教育范畴下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
从以上政策梳理不难看出:研学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组织阶段,还要向课程化的方向推进。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指用课程论的观点为指导进行研学旅行的开发,为研学旅行设定教育目标,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育资源、组织探究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形成有计划、可参考、能落地、有效果、可评价的规范课程方案;并在中小学课表中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学时、学分和专业指导教师;设定序列化活动主题和较固定的场地、路线,使研学旅行能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索
1.学校树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意识,做好顶层设计
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找准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处理好与国家课程、其他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主题化、模块化、序列化地整体规划研学课程的校本体系。学校要树立大资源观,结合校本文化挖掘地域资源的教育价值。结合课程教学、地域特色、学生兴趣、学校优势等生成众多研学主题后,要对主题进行归类梳理,归入相应的主题模块。与主题模块相对应的课程应该体现出序列性和连续性,既有分学段课程、又要有跨学段课程;既有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的区域内课程,又有开拓视野、体验异地文化的跨区域课程;既有学校课程,又有年级课程、班级课程;既有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赏析类课程,又有以研究课题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
2.多元主体协同备课的方式实现课程设计的落地
研学基地更了解资源特色和研学对象,旅行社最擅长线路设计和交通食宿安排。而对学生探究能力、校本文化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线教师,因此学科教师为主导,研学基地、旅行社共同参与的协同备课方式是最佳选择。
首先,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一线教师协同备课。针对不同的研学主题形成多学科知识点储备,尤其要打破文本格局,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课程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所习得的学科知识最终会回归于现实生活中,而研学旅行就是在眼前的真实世界、脚下的生动自然中贴近生活、感悟生命的活动,因此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必然要求多学科知识共同参与。
其次,基地是研学旅行的载体,基地课程是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以研学基地和旅行社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在充分调研中小学课程要求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带着课程来竞标,教师也要走进基地实现与基地的对接备课。
最后,学生代表及家委会代表再一次讨论,形成最终课程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或研学基地要率先进行研学旅行课程信息平台的研发尝试,以便在开放空间中让多方同步共享数据资源。
3.给予机制保障,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只有给予课时和学分方面的制度保障才能最终促成研学旅行课程的落地实施。目前,国家尚未有培养研学旅行专职教师的机制,研学旅行课程的授课教师多是学科教师兼任。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程标准,自主研发的难度较大,学校更应该配备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相关课费用、课时费或补贴等作为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要给予课程开发必要的经费支持,各旅游主管部门也应该减免相关景点和场馆费用,严格执行学校交通优惠政策,最大幅度地降低课程开发成本。
4.建立三级评价体系,有效统整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除自评、师评外将研学基地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范畴之中,实现学生和基地的互动评价,使基地建设更加契合研学需求,也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探究习惯和行为。在进行过程评价时要把握旅行活动的异地性特征,将对异地文化的理解力、包容力,及与当地人的交际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还要健全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档案系统,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积累、分享档案记录,为过程评价提供支撑材料。档案袋的相互借阅可以使学生共享研究成果,也可为新的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快速进入角色提供帮助。
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题中之意。对学生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即便划分了等级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而非资源分配。但对教师的评价要与其是否具备研学旅行课程指导教师的资质挂钩。教师的评价要着重考察他们是否有课程方案,是否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恰当地扮演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有效引导者等。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对生、对师评价的完备性作为考核学校研学旅行落实状况的评价指标之一。只有建立三级评价体系,才能促成研学旅行课程高品质、可持续开发。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