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课程的开展体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打破了学校不同科目之间的界限,为中小学生搭建起了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的平台。11部门指导意见所体现的研学旅行课程的“生活化”导向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既反映了研学旅行课程的丰富内涵,也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中国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运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如何让学生触摸到、探究到、体验到大运河上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以“劳”为切入点,构建大运河文化研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用双脚去丈量运河,用双手实验,用双眼发现大运河上的劳动智慧。让学生在劳动中养德、劳动中启智、劳动中审美、劳动中创造。
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全国2亿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干扰。居家学习期间,很多孩子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房间凌乱不堪,学习用品随意摆放,不仅学习效率无法保障,连起码的生活秩序都无法维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尤其是面对已经到来的寒假,应该如何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
研学旅行,也被称为“行走中的课堂”,它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联系了起来,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博物馆德育功能,可借助研学旅行这一载体,开展“六步”研学,使博物馆成为涵养家国情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基地。
研学旅行被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关注,但是不少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却未能重视其教育属性的本质,观念上的错误造成了他们在提供研学旅行服务时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针对问题,旅行社只有加强自身内功修养,才能赢得更多中小学生的信赖与喜爱。
研学旅行打破了传统的“唯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但是,它毕竟是主流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延伸,将它与学生升学、毕业直接挂钩,在现阶段应该慎重。
研学旅行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兴起,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学习方式之一。地理学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野外行走,更与研学旅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各地区中小学纷纷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在研学旅行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将劳动评价作为升学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可以提高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认真上好劳动教育课。要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仅把劳动评价作为升学录取的参考和依据还不够。让劳动教育走心、走深、走实,还需从以下方面持续用力。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近年来以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潮流,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上的不同需求。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