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民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劳动教育。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当前,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自2016年开始,从教育部到地方陆续发布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的规范,并列入课程体系,研学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并丰富。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践行“生活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研学体系,促进研学教育“知行合一”。
一般而言,每一个研学课程应该有一个研学主题,这是研学课程的纲领。民俗文化资源向来是研学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特色突出、特征鲜明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挖掘并转化为研学旅游课程,并赋予研学旅游课程独特的主题。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天然具有综合性、多学科融合的特性,成为当下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和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但从各地实施的现状看,研学旅行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只旅不学,研学味不足”“缺乏系统规划,课程性不够”“缺乏跨学科设计和操作意识,学科课程融合度不高”等。
近日,从市文明办获悉,我市将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理论实践大餐?3月25日,团省委推出首批“青春(红领巾)寻访”省级示范打卡线路,引导青少年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在学习体验中开阔视野。
现如今,研学主题和形式多种多样,到底什么样的研学才能达到课程要求?学校怎样开展研学?基地又是如何探索研学课程的?教育专家、学校、研学基地作为研学的风向标、掌舵手来为我们解答。
目前,洛阳都市圈城市一致同意推进建立研学旅行联动机制,促进研学信息互通、研学资源互通,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互访研学,实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之间的互认共享,优质基地的联动组合,通过整合各地优质研学旅行资源,规划区域间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为中小学生提供广阔的研学旅行课堂和更大的选择空间,积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赓续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乡而不俗,土而不粗。学校文化就应该从成长的乡土里“长”出来。
2025-07-04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