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课程中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使其摆脱被动性与课程的无趣感,紧跟研学发展新趋势,开发真正高品质的课程,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Study Travel)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使其评价成为关键和难点。
小学劳动教育要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依托校本资源,突破空间局限,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由于基地研学课程STEM项目需要具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因此需要学校不断研究与开发基地,并根据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创建项目实施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出研学旅行课程STEM项目的作用。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校要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增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研学旅行课程”结合自贡文化,从参研学校实际出发,围绕研学旅行的目标,筛选富有自贡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研学旅行的序列活动中,形成富有特色、成体例的校本课程,并有计划地实施,多维度评价,解决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的“只游不学、只学不游”的问题。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安全管理作为研学旅行基本内容重点要求,强调研学旅行主办方、承办方及供应方要针对研学旅行活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同时加强工作人员和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与初衷是实践育人,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衔接的创新形式与有效途径,是校内书本教育教学内容向自然界和社会广阔天地的重要拓展与延伸。“旅”中“学”,观照审美素养,共建生态文明,促进课程建设。
“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与初衷是实践育人,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衔接的创新形式与有效途径,是校内书本教育教学内容向自然界和社会广阔天地的重要拓展与延伸。“旅”中“学”,夯实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践行研究方法,促进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得以落实,一方面离不开专门的劳动必修课,另一方面要在学科专业中融合渗透。《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能否渗透劳动教育?有哪些渗透的路径?
2025-07-04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