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东门路小学提出“恬静教育”理念,并研发了使理念落地的特色“小背篓”德育课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潜心传播红色经典,大力弘扬红色传统,有效实施红色教育。
近日来,河南省“千人研学团”持续来袭,各地研学旅行不断升温,尤其是自4月25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林州召开全省研学旅行大会以来,得益于文旅融合、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各地研学旅行发展势头迅猛,成果喜人。
3000多年前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大禹治水只是个传说吗?……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学课堂,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
目前,研学旅行已经纳入到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各色研学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出,但如何真正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而不研,行而不学,仍需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该是提升研学旅行品质的重要途径。就学科而言,可以与研学旅行进行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说,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共生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与教育思维的再创新。在中小学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作用体现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的上位是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所以,学校课程改革追求的应该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进行学习的效果。
如何实现“课”+“程”的优化组合?研学旅行给出了很好的回应。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态,研学旅行既符合学习科学,又符合师生“胃口”。
2025-07-04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