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外教育在国内国外普遍存在,尽管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都在规范、引导课外教育朝着育人目标的应有之义努力。
新学期临近,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一课让不少教育工作者颇费思量。笔者认为,不妨从引导学生理解、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入手。
从2016年教育部联合11部委发布研学旅行相关文件开始,研学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大量机构参与其中。整个行业在高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理性地分析并加以解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研学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依据国家的政策方向,重构、优化研学行业的发展,让青少年真正受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又是一年开学季,2021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节目由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于9月1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央视频同步播出,学习强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多个平台可以在线观看。精彩亮点提前看!
研学作为一种复杂的学习行为,需要导师的引导。研学导师的角色和职能,显然有别于景区导游、讲解员。研学导师的“导”,是指导、引导、教导、传导。
新学期将至,在教育部首场2021金秋发布会上,劳动教育成为关注重点。“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引发各界广泛点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虽然研学旅行等非学科类培训不在要求范围内,但作为强相关行业,研学旅行市场面临以下新的机遇和挑战。
假期虽然不长,但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就可以成为重要窗口,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拓展学生成长的广度。
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进入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则是新时代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施途径,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有效创新形式。
8月24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之后,大家对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和边界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过时了。对此,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回应:“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大,体力劳动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2025-05-10
2025-05-09
2025-05-07
2025-05-06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