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拆掉美育的“墙”,让融合之美打开美育新天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365

在传统认知中,美育常被囿于校园围墙之内,审美体验只能来源于课本与课堂。真正的美育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它应当如根系般深入生活的土壤,从更广阔的世界中汲取养分。让融合之美打开校门的美育新天地,正是要打破这种无形的边界,让美育在校园、社区、城市的多元互动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校园之美与社区、城市之美互动融合,构成美育拓展的地理维度。校园不是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城市文化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城市景观、社区艺术融入美育视野,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更能使他们从小培育对所处环境的美学认同与责任感。当学生能够用课堂所学的审美原则解读城市雕塑的意蕴、分析社区空间的美学设计时,美育就从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了感知生活、介入现实的能力。

应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边界。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乃至历史建筑、生态公园,都应成为美育的“第二课堂”。这些机构所承载的文化与审美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立体的美学体验。学校与这些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美育课程与活动,正是在构建一个“无边界”的美育生态系统,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在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获得审美启迪。

应在家校共育中形成审美教育共识与合力。审美教育并非学校的独角戏,家庭的美学氛围、家长的审美态度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审美品位。通过家长课堂、亲子艺术活动等形式,帮助家庭理解美育的价值,形成共同的审美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在校园内外获得一致性的美学熏陶。当家庭成为美育的积极支持者与参与者时,审美教育便真正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而在数字时代,“线上+线下”的融合环境既为美育延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虚拟美术馆、线上音乐季、数字艺术创作工具等,极大拓展了美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如何引导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辨识真正的美学价值,如何避免技术依赖导致的情感疏离与体验浅表化,如何在线上场域中保持美育应有的温度与深度,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让融合之美打开校门的美育新天地,本质上是让美育回归其本真——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成长紧密相连的素养培育。它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姿态,拆除观念的围墙,连接资源的孤岛,在校园、社会、家庭与数字世界的多元互动中,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生动、深入的美育新生态。(作者:朱珠,单位:重庆市开州区云枫实验学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