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市教育局 发表时间:2025-10-25 浏览次数:381
10月22日上午,洛阳举行“洛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晓峰介绍“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副局长梁晓丽、李灿辉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紧紧围绕“抓改革、优布局、促提升、强作风”工作主线,以建设与国家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先后入选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改革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城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更加显著
“十四五”以来,洛阳坚持“五育并举”,以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促行五大工程为抓手,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思政课“1+2+N”协作机制,开展“走读洛城”非约定式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品洛阳、知中国》等500余节优质思政“金课”。

人民日报关注报道我市“行走的思政课”——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围绕“探源文明曙光 传承中华文脉”主题开展沉浸式教学。

音乐思政课在嵩县车村镇两河口抗日军区司令部旧址红色基地开讲。
持续做好“双减”政策落实中的科学教育加法,实施科学副校长“双千计划”和科普进校园百场活动,建设“陈冬科技馆”等一批校内科学实践场馆,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涧西区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乡村里的大师课”活动——邀请科学院士走进洛阳校园。

英雄航天员陈冬在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陈冬科技馆与学弟学妹们互动交流。
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13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从89.2%提升至92.3%。

打造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特色品牌,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每年举办墨香书法作品展示、中小学生艺术节等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非遗教学活动超1万课时,学生美育素养不断提升。建立完善具有洛阳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发校本课程116项,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2025年洛阳市中小学生器乐展演。

洛阳市安徽路小学开展的龙门石窟美术书法特色课程。
聚焦扩优提质,教育公平更加彰显
“十四五”以来,洛阳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前教育“更普惠”
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9所,公办在园幼儿占比由37.4%提升至50.83%。普惠性覆盖率由84.88%提升至91.43%。栾川县、瀍河区通过省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

洛阳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成立,形成“一园四址”的集团化办园模式。
义务教育“更均衡”
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07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约8.9万个。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69所,优化整合教学点681个。
西工区、新安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

西工区构建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更多样”
7所现代化高中学全部建成投用。提升改造8所市属高中和29所县域高中。培育省级特色高中7所,省级特色学科13个。

2023年2月,洛阳市召开市委教育工作会议,印发《洛阳市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配套出台《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洛阳外国语学校外语省一级学科,开设特色外语校本课程——模拟联合国大会。
特殊关爱“更温暖”
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4所。5所专门教育学校建成投用。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入学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4月25日,洛阳市高质量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推进会在栾川县召开。

聚焦改革赋能,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十四五”以来,洛阳持续推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以改革破冰,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纳入评价体系。推动实施高中选课走班教学。

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依托洛阳师范学院教育高校资源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
6.02万名专任教师全部参与,交流轮岗教师5443人。
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县管校聘为伊滨区的乡村小学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区域教师流动和教学资源共享。
校长职级制改革,激发校长办学积极性
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完成去行政化改革。完善五级十档校长单独职级序列。
288 名校长通过公开选聘走上校长岗位。

2024年1月20日举行洛阳市首届十佳校长表彰会议暨首期“河洛校长说”活动。
集团化办学,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名校+新建校”等方式。组建义务教育集团172个,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8%。

洛阳市东升三小教育集团内师徒结对提升。
校家社协同育人,激发育人合力
发布69项社会育人资源清单,涵盖6大类型、覆盖28家单位。家长学校覆盖率达到100%,50%以上县区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2024年12月19日召开洛阳市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观摩会。
聚焦产教融合,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十四五”以来,洛阳紧盯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办学条件“标准化”。
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8所职业学校新校区建设和改扩建。全市16所学校全部通过标准化验收。每个县均建有1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契合当地需要的标准化中职学校。

洛阳市中医药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
专业设置“精准化”。
建成5所省级综合高中班试点学校。优化新增专业140个、撤销专业99个。入选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16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11人荣获河洛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河洛工匠。

2024年洛阳市职业高中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中职组赛项铜奖。
人才培养“订单化”
深化产教融合,紧盯新能源、新材料、新文旅等产业需求。全市职业院校成立26个产业学院,与近1000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模式。建成3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洛阳铁路信息学院铁道综合实训室。
聚焦队伍建设,培育体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以来,洛阳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健全教师发展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教师权益保障,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铸师魂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将师德师风培训纳入教师年度必修课程。开展教育家精神和师德报告团巡回宣讲35场,覆盖全市中小学教师10万人次。

2024年师德巡回报告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
优结构
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公开招聘等方式,持续补充教师队伍,共招聘教师9776名,其中地方公费师范生679名、特岗教师1328名,体音美教师849名。

为乡村教师定制“差异化成长方案”。
提素质
重塑重构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市基础教育研修院,系统开展“四类三阶”教师专业研修。组织年轻校长到南通、潍坊、上海等地开展沉浸式跟班学习。培养中原名师、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省名师679人,河南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178人,省级骨干教师4205人。

2024年我市学校管理干部赴山东潍坊挂职研修。
聚焦教育保障,发展基础更加完善
“十四五”以来,洛阳聚焦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加大力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稳步实施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兑现“一个都不能少”承诺,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5.02万人次,发放资助金16.57亿元。
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规划,实施“AI+教育”三年行动,丰富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运用场景。

5月20日,洛阳市AI赋能教育教学现场推进会在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召开。
深化“双减”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行动,全市83家学科类机构、709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监管,100余家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入校提供专业指导。
课后服务弹性“5+2”托管服务模式,全市952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82万名中小学生留校参与,实现课后服务对象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时间全覆盖。

课后服务足球课上学生们认真练习基本功。

9月24日至25日,河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在洛阳举行。
下一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好我市“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洛阳篇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