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劳动课程?

来源:现代教学    发表时间:2025-10-24    浏览次数:31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交织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正逐步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模式转向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变革旨在满足社会对具有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比重不得低于10%,这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倡导的学科交叉融合战略不谋而合。本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对劳动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校园生态农场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其次,它促进不同学科视角、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如某市高中英语课堂将自然灾害主题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第三,它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催生了项目化学习、虚实结合的实践场景等新型教学模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劳动课程中开展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多学科内容,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入理解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劳动课程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提高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单一学科的劳动课程可能形式较为枯燥,但当与多学科融合后,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接触多样化的知识和任务。

(三)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这是劳动课程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关键。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中,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劳动场景中。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劳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其中的应用愈发重要。作者将以自己开发的“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校本劳动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如何通过整合历史、艺术、物理、劳动教育等多学科元素,构建“工业遗产活化+智能制作+文化传承”的跨学科实践体系。

(一)“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

1.主题选择

“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主题的选择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它以“杨浦百年工业遗存”文创设计为主题,融入本土历史文化元素。学生通过走访遗址建筑、了解工业变迁历史,在杯垫的设计构思中,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这个主题的表达载体——杯垫,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又和学校特色课程“茶 艺”有着紧密的关联,这样的作品载体选择,让学生更能融入其中,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目标设计

本课程依据劳动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在劳动观念方面,引导学生尊重、崇尚劳动,通过了解杨浦滨江百年工业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劳动能力上,采用新技术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这个项目中,学生会接触到激光切割机、雕刻机的使用,在新技术赋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当代技术发展的现状,理解新技术相关的工业生产劳动知识和方法;同时发展劳动创造能力,有了新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在文创图样设计等环节发挥更多的创意。在劳动精神培养上,注重工匠精神的塑造,让学生在绘制草图、雕刻图样等过程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和交流评价,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跨学科内容整合

目前,此课程所整合的四大领域。历史与文化:工业遗产调研、城市发展脉络梳理。艺术与设计:视觉符号提取、平面构成设计。技术与工程:激光雕刻技术、材料科学实验。劳动与实践:传统木工工艺、现代制造流程。

(二)“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

1.项目式学习(PBL)

“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制作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这一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分解为多个任务和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经历从收集文创设计素材、了解杯垫结构造型,到绘制设计草图、加工制作杯垫、编辑文创图样、学习激光雕刻机使 用、雕刻文创图样,再到展示与评价的完整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在学习激光雕刻机使用时,采用工程实验方法,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雕刻精度探究实验(根据材料、素材格式、 雕刻设置等),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一定格式的雕刻参数样板,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跨学科多维评价

在现代教育中,跨学科多维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发展的状况。从理论层面来看,跨学科多维评价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本项目中多维评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劳动观念方面,通过学生对杨浦百年工业遗存的走访和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印记——文创杯垫的设计制作,评价其是否树立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其次,在劳动能力方面,通过学生绘制设计草图、使用激光雕刻机等实践活动,评价其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和筹划思维的能力。再次,在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通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操作、工具整理等行为,评价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最后,在劳动精神方面,通过学生在雕刻文创图样时对雕刻精度的不断探究和改进,评价其是否具备精益求精的工 匠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劳动品质。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劳动技能,还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新技术的掌握,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实施效果

1.学生劳动素养的显著提升

单元实施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对劳动认同感的小调查。数据显示,仅35%的学生表示对身边的工业遗存劳动历史有较深了解且认同劳动价值,而单元结束后,这一比例升至85%。学生们从最初对杨浦滨江工业遗存的漠视,到能如数家珍般讲述其过往辉煌,并主动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以致敬先辈,劳动观念的转变十分显著。劳动能力的增强也在各项实践成果中得以印证。学生对激光雕刻机的操作从陌生到熟练,数据显示, 学习后能独立规范完成雕刻任务的学生占比78%,雕刻精度平均提升了54%,表明劳动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锤炼。

劳动能力的增强推动学生劳动成果从“能用”迈向“精致”,实现了技术助力劳动价值增值的跨学科融合目标。

2.跨学科融合成果斐然

从历史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来看,学生在项目实施后对杨浦百年工业文化的认知深度远超预期。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率大幅提升,且能将诸如“纱厂纺织工艺”“船厂制造流程”等历史元素巧妙转化为杯垫上的精美图案,设计出的杯垫不仅实用,更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使历史文化在劳动实践中得以传承与创新。(作者系徐幸运,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