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17 浏览次数:19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中小学开展思政教学最鲜活、最深厚、最有力的素材。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仅能为各学段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养料,还能打通学段壁垒,形成育人合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深化内容整合,构建循序渐进的思政课程体系
以红色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要任务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精准提炼,并与各学段整合,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关联、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情感、感知形象。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丰富的特点,教学内容选择应尽量避免过多理论阐述,要多采用革命英雄、少年先锋的感人故事和纪念场馆的直观图片和实物等作为教学素材,突出故事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感。
中学阶段重在明理导行、理解精神。针对中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教学重点应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要系统讲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
大学阶段重在求真悟道、坚定信念。针对大学生具备较强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特点,教学内容应体现历史深度、理论厚度和现实维度。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探究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和理论辨析,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逐步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贯通各学段的一体化教学范式
实现红色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打破学段壁垒,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一体化思政教学新范式,推动教学方法实现从简单重复到有机衔接、从相互隔离到协同育人的根本转变。
在小学阶段,可采用情境沉浸式教学法,通过讲述革命英雄事迹、学唱经典红色歌曲、扮演革命人物等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
在中学阶段,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组织红色主题的小组讨论、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辨析中明理,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知。
在大学阶段,则应采用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在身体力行中实现红色文化的内化与升华。
所谓纵向贯通,即建立梯度递进、有机衔接的教学方法链;横向联动,则是构建各学段联动互促的教学共同体。大学作为拥有优质红色教育资源的教学主体,理应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协同教学机制,通过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共建等途径,凝聚育人合力。例如,可建立跨学段集体备课机制,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围绕同一红色主题开展联合备课,共同研讨教学目标、内容衔接与方法设计,确保各学段教学各有侧重、有机统一;定期开展师资交流活动,鼓励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支持中小学教师进入大学课堂观摩学习,实现资源互补与教学能力共同提升。
拓展资源平台,建设共建共享的一体化红色资源库
实现红色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打破学段壁垒和地域限制,系统整合与有效利用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一体化、数字化的红色教育资源平台。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区域内大中小学、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博物馆、档案馆及研究机构等单位,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统一的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资源库内容应涵盖红色文物数字展品、红色档案史料、红色故事音视频、优秀教学案例、精品课程视频及相关研究成果等,并按照学段、主题、资源类型等进行标签化分类管理,便于各学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准获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同时,要以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红色实践场所为载体,开发一体化的红色研学实践路线。根据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和研学重点,精心设计红色研学旅行主题与路线,小学阶段侧重感受与体验,中学阶段强调理解与探究,大学阶段注重研究与服务。通过科学设计与有效落实,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成为贯穿各学段,体现连续性、递进性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作者为辽宁科技学院副教授刘凤华,本文系辽宁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红色文艺作品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glx202430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