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上好科学课,必须会“整活儿”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发表时间:2025-10-27    浏览次数:336

近年来,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效显著,一至九年级的科学课不仅从无到有,而且课时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总课时占比已经增至8%—10%,独立设置了信息科技、劳动课程,有专职的科学课教师,并能严格按照课程表实施教学。

从“量”的角度而言,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总课时占比已经增至8%—10%。按照这个比例,小学生科学课的周课时数在2—4节。以均值3节课为例,每周3节科学课,课时数不算少。在课时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如何在提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课题。

当前,科学教育评价尚未与选拔性考试直接挂钩,教师的教学成效与学生的学习成果,仍缺乏清晰、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科学课没有基于考试要求的统一“目标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积极性。换个角度看,正因没有统一考试的束缚,科学课反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

上好科学课,保障课时是前提,把课时用好才是关键。能否上好科学课,首先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思维及探索精神。这些素养无法仅通过教材实现,必须依托真实的场景及可操作的材料,让学生亲手体验、主动探究。因此,学校应围绕课程内容,着力建设校内科学实验区,推动课堂向真实场景迁移。

校内教学的基础条件得到保障后,教师的专业素养便成为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能够准确讲授教材内容,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会“整活儿”,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动手热情。具体而言,可拆解为三个层面:

一是情境化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科学原理与实验,更要善于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

二是资源转化能力。教师应具备利用日常废旧物品制作实验教具的巧思,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科学、发现科学的能力,让科学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三是个人专业热情。教师最好能拥有自己热爱并持续钻研的科技项目,即便这些项目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联,但其展现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将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人格成长。

科学课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乐趣中爱上科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教学,但不能将编程或信息化操作作为科学课的重点,更不能依赖虚拟实验和在线课程,使学生脱离真实世界的感知。科学素养的根基在于,对自然和现象的亲身观察,哪怕是几张纸片、几个饮料瓶,只要学生愿意动手尝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支持,并引导他们在“摆弄”中悟出科学门道。

科学课“整活儿”,还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学生手中是否有“活儿”可整,取决于他们心中是否有问题可探。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广阔科学视野的滋养。为此,应充分发挥教联体等机制的统筹职能,积极联动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高校及科技企业等多元社会资源,系统融入中小学科普与校外科学教育体系。只有构建开放、支撑性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持续接触真实科学场景的机会,“整活儿”能力才能源源不断地提升,科学素养也才能在真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作者吴维煊,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