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20-04-08 浏览次数:47285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着千年历史文化,而刺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者,最著名的绣品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开封的汴绣也很有名,对于洛绣,虽现在少为人知,但它也曾名扬四海。同学们,你们知道洛绣拥有怎样的历史呢?它经历了哪些辉煌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洛绣是传统刺绣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洛阳市的地方传统工艺品,源于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绣工精细,图案秀丽,民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是以针引彩红(丝、绒、线),按照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线迹构成纹样或文字的地方传统工艺。自古以来更是有数不胜数的诗人进行咏唱。“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咏绣障》里,表现了绣娘技艺的高超,竟然把黄莺引下了柳条。
在周朝,洛阳是西周、东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刺绣在当时社会十分流行,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
到了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窦宪燕然勒功,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一支支驼队从洛阳出发,带着绢帛前往远方。
王支援介绍,作为当时的国都,洛阳本身丝织业就比较发达,齐鲁地区(今山东)、兖豫地区(今商丘一带)的丝织品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促进了洛绣的发展。《后汉书》中记载“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乘舆刺绣,公卿以下皆织成”。其描绘了汉明帝刘庄祭祀的场景,只有皇帝所乘车辆才用刺绣装饰,也反映出其名贵。在之后的朝代中,也是达官显贵才能享用。
随着隋炀帝修通大运河,洛绣迎来鼎盛时期。“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跟随舟楫而来的不仅仅是回洛仓、含嘉仓中的粮食,还有河北、江淮地区的丝绸。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我们从《簪花仕女图》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的齐胸襦裙上绣有大量美丽繁复的图案。”洛绣名家高源说。她表示,从刺绣的角度来说,当时的创作技巧、审美情趣都已经达到顶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出生于洛阳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大位,逐步统一了中国大部。虽然他一直想将都城迁到洛阳,但无奈弟弟赵光义和大臣极力反对,最终未能如愿。正因如此,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洛绣的光芒也逐渐被汴绣、苏绣、湘绣等所掩盖。
北宋时洛绣没有完全没落,洛阳一度还成为全国重要中心,尤其在宋徽宗时期,政府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及成都等各州府都建立了官营纺织场院,集中了当时优秀的匠人、材料、设备,专门为皇家生产高档产品。没过几年,真正的转折突然来临,在靖康之变中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自此之后,江南成为中国丝织刺绣的最重要地区。
明清及以后,苏绣大放异彩,洛绣也依然在顽强地传承延续。
如今,在洛阳民俗博物馆,就有一间刺绣厅,分门别类展示了300多件清代、民国时期洛绣作品。这些虽然都是民间作品,呈现出的却是富贵吉祥而不失清新雅致、繁复华丽而不失庄重大气的艺术风格。物品类别包括绣衣、绣裙、裙带、荷包、绣鞋、绣帽等,所用十分广泛。
洛绣的针法和技法多达几十种。绣品的用途包括歌舞或戏剧服饰,台布、枕套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洛绣的特点就是讲究实用,要穿在身上而不是挂在墙上。”高源介绍道。在她看来,这也是洛绣虽然从顶峰跌落低谷,却仍然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目前,洛绣最具代表人物高源老师,她是涧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邑古绣”的第五代传承人、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洛阳牡丹绣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品评估师及艺术品鉴定师。高原老师在传承洛绣中成立了洛阳市洛绣博物馆和清心唐旗袍文化会馆,博物馆中多处展示了古代洛绣作品和高原老师的作品,他用自己的努力把洛绣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洛绣和传承洛绣。高源老师的洛绣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深受广大洛绣爱好者的喜爱。
一架绣棚,一块薄纱,亮丽的蚕丝线随绣花针穿引其中,或“绽放”一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或“惊现”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一张绣布,因线色和针脚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是刺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