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研学课题之清明节:请同学们走进历史里的今天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20-04-04    浏览次数:13447

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但向来都不是一个令人非常愉快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天,就意味着要缅怀故人,礼敬祖先。因为有些事情不得不面对,但是面对了却让人更加的悲痛。有诗云:“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清明节的历史。

《周礼》中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意思就是在仲春也就是农历二月,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用木头撞击大铃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而这一习俗就是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冬至后105天,也就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在这天禁止生火,并且将火种也灭了,只能吃冷食,到了清明节再生火。

也有一种说法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介子推便跟着这位重耳公子逃亡,没想到这一逃就是19年,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之下杀掉晋怀公,连秦和齐,成就了春秋霸业,他就是晋文公。而在早期重耳在外逃亡时,颠沛流离,食不果腹,恰巧又被随从偷走了干粮,而介子推便到山谷中割下了大腿上的肉,采摘野菜煮汤给重耳。

后来重耳变成了晋文公,赏遍了之前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但是却没有赏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请赏,反而以接受赏赐为耻,隐居山林。并且写了一首诗表达了晋文公受小人蒙蔽,”四蛇从之,得其露雨。“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懊悔,便亲自前往绵山寻访,无果后听信小人谗言下火焚山逼介子推出来,三日才熄。后来在一棵干枯的老松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并且在树洞中发现了一截衣襟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携群臣登山祭奠,干枯的老松树复活,晋文公彷佛觉得介子推复活一般,便折下一支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下令每年三月五时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起源。

如今寒食节已与上巳节融合为清明节,但是依然少不了踏山郊游,扫墓祭祖,以及在门口挂柳枝。

除此之外,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不可少的一个活动,白天放不说,晚上更是要放,而且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的小灯笼。很是好看,也代表着好运。

当然清明节的核心内容还是祭祀,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通常在这一天都会早早的去,早早的回。从唐朝开始,就有了给官员放假让他们回乡扫墓的习惯。另外清明节这一天的习俗和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射柳,拔河等,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不仅仅是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自然节气,所谓“节气”便是指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的节令。而清明便代表着天气转暖,万物渐苏。《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小知识呢?欢迎同学们在下方留言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