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正确方式是什么?这14条建议值得收藏

来源:光明少年杂志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4-07-24    浏览次数:2700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很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感触:博物馆是文化殿堂,但是带孩子参观时经常会感觉摸不着“门道”。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主题丰富的展览,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博物馆小白”应该怎样选择参观对象?怎么看?看什么?怎样才是参观博物馆的正确方式呢?

我们今天在这里给您14条建议,可以让孩子逛博物馆时有更好的体验、更多的收获,让孩子逛一次就爱上博物馆。这个暑假,家长朋友们快来带着孩子解锁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如何选择适合的观展时间

工作日的上午是最佳看展时间,因为参观者较少,可以带着孩子自由而安静地欣赏整个展览。如果选择在周末观展,尽量避开高峰时段。

周一是公立博物馆统一的休息日,这一天更适合拜访画廊和私人美术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博物馆也会减少开放时间或闭馆;一些规模较小的私人美术馆会在换展期间闭馆。

绝大多数博物馆都采用灯光照明,天气并不会影响到在展馆内的体验。另外,对于一些新建立的当代艺术馆来说,自然采光也会成为表达艺术的一部分。

如何选择适合浏览的博物馆

当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和游览目标时,“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老师建议大家可以从互动性强的博物馆入手是不错的选择,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都可以。

“互动性强”指的不仅包括在参观过程中需要孩子们动手参与和感受,还包括艺术类的展览,比如,一幅画中的红色心形图案,在成人眼中是一颗心脏,而孩子们看到的可能就是苹果,每个人的解读不同,逛起来就很有意思。

另外,也可以选择遗址类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良渚博物院等都很典型。一会儿看室内展厅,一会儿看户外展览,注意力始终都在被调动,又不断调整,能让我们乐此不疲。即使同一个展览,也会包括不同维度,可以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举例来说,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喜欢科技的可以寻找与科技有关的内容,喜欢饮食文化的就可以去看与饮食相关的内容。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临展出现在博物馆,这些通常是精华部分,千万不要错过。

如何选择适合的穿着

长时间驻足欣赏艺术品会导致双腿酸痛,大人和孩子都要穿着舒适的鞋子。超过2个小时的观展要间隔休息一下,最好每1个小时休息1次。

夏天博物馆会有很强的冷气,可以给孩子带一件外套。

如何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功课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课莫过于了解基础的背景资料,包括:历史、文化、艺术家生平、核心展品、展品来源等。

当确定了游览对象,我们可以用阅读做铺垫,阅读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方式。走进博物馆之前,阅读可以激发兴趣,当我们亲自来到展厅看到书中提及的文物时,心里会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打个比方,如果孩子看了国家博物馆的历史百科绘本,参观古代中国展厅时,看到某件文物就仿佛遇到老朋友一样。游览博物馆后,如果心存疑问,也可以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当家长对某个展览投入很多精力,了解其中的很多背景知识,这种学习的热情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孩子。

如何激发孩子参观兴趣

孩子越早去参观博物馆或者观赏展览,就会越早地培养起好的审美和艺术观,但是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儿童去参观。

在博物馆的选择上,最好能结合最近这段时间孩子看过的书,孩子提出过的问题,找一些结合点,让博物馆跟孩子的生活、认知联系在一起。

比如,孩子最近对恐龙或对汽车比较感兴趣,那么检索有没有与恐龙和汽车相关的馆藏,引导孩子提一些问题,等到去博物馆的时候,孩子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

如何安排参观时长

欣赏艺术作品一般需要集中注意力,大概3个小时之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会感到疲倦。所以,建议选择半天时间(比如上午或者下午)去参观博物馆。

当然,如果是参观世界顶级博物馆,也可以选择一整天都浸泡在其中,具体时长安排根据孩子的体力、状态和行程来决定。

如何大幅提高观展体验

绘画作品——在观赏绘画作品时,尽量不要让他人挡住视线。孩子伸展上半身靠近展品,但是要提醒同时将脚尖保持在警戒线之后。

古美术展品—— 陶瓷、青铜器、古代珠宝等古美术展品往往被陈列于玻璃柜中,可以携带一个低倍数的近望远镜,或者干脆低下身,平视展品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雕塑作品—— 雕塑的视觉效果容易受到光线的影响,尽量挑个阳光充足的日子去看雕塑。

如何破解“博物馆疲劳”

有些文物类展品的背景故事、细节会用篇幅较长的文字来呈现,内容枯燥,容易失去阅读耐心。“博物馆疲劳”如何破解?

张鹏老师建议,对于展板和说明牌上大段的文字,我们可以对照文物来看。有的文字是对文物形态、文物上的铭文所做的介绍,看完文字介绍后对照文物找一找,就不会觉得艰涩而专业的说明文枯燥了。

此外,阅读大段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重点,比如某个文物涉及到中外文化交流,那么我们就找找它出土的地方有何特殊、花纹有何差异、人物形象有何特别等,抓住这些要点,不需要全部阅读。

如何更好地欣赏展品

不少观众都是机械地去参观博物馆。但是,艺术有着无穷的魅力,能够激发你思考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创作者试图要表达什么?这件艺术品能够激发怎样的情感?它让我感觉到了什么?如果孩子对某一件艺术品感兴趣,那么可以在上边多花点时间,尝试揭开它所蕴含的“谜”。

观赏时的情绪和心态也非常重要,心情镇定和放松,就越能够欣赏到展品所带来的美感,并理解由此而生的思维和情感。

我们参观博物馆要先看展览的“前言”,这里涵盖着本次展览的主题和立意,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就像阅读文章时了解它的中心思想一样。

“展品”是参观的重心,它们是展览的主角和基本要素,需要我们打开身心,用眼睛、心灵去观察和感受。比如看到“犀牛尊”,我们要细细观察它头上的两个耳朵、两个角和它的姿态,观察是获取一手信息的重要途径。

“说明牌”和“展板”的作用,体现在印证和释疑。当我们发现某个展品上有个盖子,可能会猜测它是酒器,那么就需要查看展品的说明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果我们对某个展品的奇特造型感到好奇,也可以通过说明牌了解它的故事。简而言之,它们提供的是知识链接,可以启发大家的思路。

我们不是为了过去而了解过去,而是为了今天和未来去了解过去。带着孩子去逛博物馆是要引导孩子将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和当下的生活、已有的认知链接起来。比如,当我们看完古桥这一文化遗产,要主动思考我们如何去保护它。

是否选择语音导览

语音导览能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但同时会占用观众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观众一会儿想听一会儿不想听,或者快进按钮。

如果参观时选择语音导览,建议自始至终听一遍,这样对展览的了解也将更加全面、系统。

如何取舍参观内容

一些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希望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到,把所有能玩的展项都玩一遍。

实际上,家长的这种方式一方面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无法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度学习。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切忌把博物馆当成景点、商场、游乐场和主题公园,要求孩子都看一遍、都体验一遍、在每个展项前拍照,切忌面面俱到、走马观花。

如何养成好的观展礼仪

家长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好的老师,家长首先示范轻声交流,遵守展馆规定,保持环境安静,慢慢参观与欣赏。

观看展品最好蹲下来,眼睛与孩子同等高度和孩子一起观赏文物。

在近距离接触文物时,家长首先不要触碰文物和触摸展柜,并要求孩子同样做到,养成珍爱文物的意识和习惯。

如何挑选周边产品

博物馆商店里往往会出售展览的画册和周边产品,如果孩子特别喜欢一个展览,不妨选择购买。

采用传统工艺和设计的周边产品很有纪念价值,明信片可以寄给朋友,购买时要提醒孩子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消费。

由点到面的学习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学习的途径,但也更应该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发掘更多兴趣点的地方。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不是学习目标,而只是学习手段。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感兴趣,可以把这种学习活动延伸下去。比如孩子在博物馆参观时对蝴蝶产生兴趣,课余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郊外,观察蝴蝶。

我们更要利用好博物馆资源,现在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线上的数字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这些东西都可以作为知识补充。另外,张鹏老师提出阅读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离开博物馆后要用阅读做知识拓展,比如在某个展览中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纹样感兴趣,那就去找相关书籍了解更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走进相关博物馆或遗产点进行知识链接,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鉴缶,国家博物馆有一件,另外一件在湖北省博物馆,我们可以都去看看。曾侯乙墓在随州,也可以去随州博物馆再看一看。

孩子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能否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开来,这取决于家长的思考与引领。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什么?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寻宝”呀!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