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用劳动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来源:弘德家馆    发表时间:2024-06-21    浏览次数:34082

芬兰,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与均衡的教育水平闻名于世,不仅是世界上首个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体系的国家,更是一直致力于对劳动教育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1866年,享有“芬兰小学教育之父”美誉的教育家乌诺·赛格诺斯提出,应将手工课确立为基础教育的必修内容。此后,他的手工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在芬兰,政府明确规定,1至2年级的学生每周需完成4个课时的手工课程学习,而3至6年级的学生则需每周投入5课时,7至9年级的学生则保持每周2课时的学习量。

此举旨在通过手工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实验思维,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安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创业学习能力、协作参与能力以及记录评估能力。

手工课程主要分为轻手工和重手工两大类别。

轻手工课程涵盖编织、缝纫、布艺、设计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创意设计能力;而重手工课程则包括电焊、木工、机械、喷漆等,着重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学校为此特别设立了轻手工教室和重手工教室,并配备了相应的设施和工具,轻手工教室犹如一个创意的服装设计室,而重手工教室则类似于一个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一般而言,学校会采取交替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上学期学习轻手工课程,下学期则转向重手工课程,以此达到平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手工技能和综合素质。

部分学校还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配备两名教师,分别专注于轻手工和重手工的教学,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值得称赞的是,芬兰的手工课堂完全打破了性别界限。

男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针线布艺,女生同样可以深入学习机械木工。学生的选择完全基于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而无需担心他人的异样眼光。

教师们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固定主题,比如“为宠物设计一个家”。在课堂上,教师会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测量、切割和打磨木头,同时展示一系列精美的相关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随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产品设计。完成设计后,学生们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们的宝贵建议和反馈。对于简单的作品,学生们通常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而对于更为复杂的作品,他们则可以持续制作数周,精益求精,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部分教师在手工课堂上则采取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不对课堂主题做硬性规定,鼓励学生尽情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设计并缝制一件衣服,或者动手制作一件精美的木工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辅助者和指导者,他们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制作过程,而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建议。手工课程的评价方式也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即更注重学生在课程参与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作品成果。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构成了作品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此外,教师也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依据产品的外观、性能以及创新性等方面。

芬兰手工课程的阶段性教学目标

芬兰的手工课程是一门融合了多领域内容和多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借助多种材料、设备和工具,深入探索材料辨别、视觉审美、技术运用及制作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手工课程还涵盖了艺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手工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工艺制作的整体流程,同时培养他们对操作过程的系统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手工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力、运动技能和设计思维。通过这门课程,芬兰学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度责任心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芬兰中小学的手工课程教学精心划分为三个相互衔接、层层深入的学段:首先是导入阶段(1~2年级),接着是概念化阶段(3~6年级),最后是实践探索阶段(7~9年级)。这三个学段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导入阶段(1~2年级)

1~2年级是学生们从学前教育迈向小学教育的关键过渡时期,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学习身份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上,芬兰学校充分考虑到学前阶段的教育供给状况,确保为学生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导入阶段的劳动技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们对工艺品制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创意。同时,教师也会教授学生们如何了解和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手工课程的价值感和兴趣。

导入阶段( 1~2 年级)手工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

2.概念化阶段(3~6年级)

3~6年级是学生广泛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认识自我和界定边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芬兰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性和衔接性。

在3~6年级的手工课程中,知识方面的重点是对手工制作的相关概念、专业词汇和符号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技能方面则侧重于教授学生掌握各种制作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恰当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工具;价值观方面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他们形成环保和节约的消费观念,以及注重效率和创新的生产理念。

概念化阶段( 3~6 年级)手工课程

3.实践探索阶段(7~9年级)

7~9年级是学生继续广泛汲取知识、积累技能的成长阶段,同时也是他们逐步迈向成人世界的准备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之间的个体发展差异逐渐显现,因此,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个性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应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因此,他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勇于尝试新事物,从而发现自身的潜力和兴趣所在。

在7~9年级的手工课程教学中,芬兰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学生对手工制作的练习和经验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将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还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制作中,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标。

实践探索阶段( 7~9 年级)手工课程及素养

芬兰手工课程的评价

评价作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其导向、监督、激励和改进作用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在芬兰的手工课程中,评价过程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间的相互审查、教师的口头评价以及详细的文档评价等。而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手工课程,其评价的侧重点和评价标准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

在导入阶段(1~2年级)的手工课程中,评价主要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主要侧重于手工艺制作的顺利程度,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制作任务;同时,还关注学生在规划、制作和评估技能方面的获取情况,看其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从构思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有效评估。

此外还重视目标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状况,鼓励他们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概念化阶段(3~6年级)和实践探索阶段(7~9年级),他们制定了详尽的课程评价衡量标准。在概念化阶段,评价依然发挥着导向和激励的重要作用。评价内容主要聚焦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概念化阶段( 3~6 年级)手工课程评价标准

此外,芬兰学校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在介绍小组成果时,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流畅、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也鼓励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在实践探索阶段(7~9年级),课程评价继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优势的舞台。鼓励学生不断发展并精进自身的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来展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此阶段特别强调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能力水平是持续提升的,他们会将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国家手工课程的评估标准进行对比和联系,从而得出全面而客观的最终评估结果。

实践探索阶段( 7~9 年级)手工课程评价标准

若学生在某项评价中达到标准的平均水平,即可获得8分的良好等级(满分为10分)。若学生在某一标准的成绩上表现出色,超过8分,这部分超出的分数将用于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较弱表现。

通过提供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改进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些标准也有助于教师更精确地掌握课程教学的程度和效果。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