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 发表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70929
我国农业研学旅行的发展,是随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休闲农业”等的发展而出现的。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系列文件中,提出了农业与旅游、劳动教育等深度融合的理念。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市场主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依托农业资源建设了一批农业主题特色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开发了一些关于农业的研学旅行课程。以下将通过九个问题,带大家了解农业研学旅行。
一问:什么是农业研学旅行?
农业研学旅行是指以大中小学生为主体,以拓展农业认知、感悟乡土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依托农业文化、农业产业、农村设施与器具、农业生态、农业建筑、农业名人、农业文艺等资源,融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内容为一体,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主题实践活动。
二问:农业研学旅行有哪些功能?
农业、农村、农民是鲜活的实践教育资源,可以开发丰富多彩的农业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让参与者感知民俗、追寻农史、体验农事、探索科学、崇尚自然,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格修养、培养精神信仰等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研学旅行具有多重功能,主要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等。
三问:农业研学旅行资源有哪些?
我国农业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农业研学旅行的开展并不局限于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与农业相关的一切有教育价值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农业研学旅行的资源体系。农业研学旅行资源主要有农业文化、种植业、养殖业等10大类型,40个子类。
四问:什么是农业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相对学校里的传统课程更具开放性、体验性,在具备课程的基本要求之外,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学习体验以及和校内课程的有机结合。总体来讲研学旅行课程更加强调以价值和目标为导向,融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内容为一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
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则着重从农业元素汲取素材,围绕着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提升开展农业相关主题的学旅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设计、研发、实施和评价等系列活动的过程,引导研学旅行对象体验农耕文化、认识农业和关注农业发展和价值,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思考及研究探索。
五问: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包含哪些要素?
通常来说课程包含四大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根据农业研学旅行的特点,以及农业研学旅行对农业相关资源的依赖性,农业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八项要素: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对象与目标、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与环境、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与实施、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与反思。这些共同构成了农业研学旅行课程的“四梁八柱”。
六问: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目标的多元化和针对性
为了实现农业研学旅行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特殊而重要的价值,农业研学旅行课程需要根据农业主题及特点来设定目标,否则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目标的设定与研学旅行的对象关系密切,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诉求,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涉农专业与非农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或学校的学生不能一套课程用到底,要基于研学对象的学情分析来设定目标。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第一要务就是有多元价值的提炼和针对性的目标。
(二)课程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
农业研学旅行资源和环境既丰富又多变,由于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点,千变万化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农业物种的多样性。这些变化和差异,为开展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了内容,但也增加了难度。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农业研学旅行资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三)内容的场景化和建构性
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蕴含丰富而鲜活的农业资源和元素,是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原料”和“基石”,将书本知识置于真实的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生动地体现了农业研学旅行课程的场景化和再现化。
农业研学旅行资源和环境要素的动态性、农业研学旅行基地的丰富性,决定了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建构更具灵活性、启发性,并设计出多样的交互式研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给予研学对象和农业研学旅行指导师更多的探索空间和生成性研学机会。
(四)实施过程的体验感和探究性
在农业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园,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农业实践活动、农业劳动教育等。“黑板上种不了庄稼”,只有在田间、在农场、在村舍等真实的场景中去体验和感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农兴趣和爱农情怀。
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围绕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指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农业研学环境中,基于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原有认知,让学生主动设问、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研学评价的过程性和多维度
农业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尤其是伴随着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等一系列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研学课程及其实施环节,需要评价者对于课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逐步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阶段性和情境性。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建立起对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各要素、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在他评、互评、自评中检查课程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六)行后复盘的重要性和及时性
研学旅行课程通常分为行前、行中、行后三大环节,在行后会进行课程评价、总结分享、成果展示等环节。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一年一熟的小麦、花生、苹果等某个生长阶段为资源的农业研学旅行课程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实施,且持续时间不长,如果不在本次研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复盘,那么一旦错过这次可能就到来年了。
如果能在课程结束后及时梳理课程各环节,从最初目标开始一路刨根问底,探究导致结果与目标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然后总结、反思和体会,不但可以避免因为反思不及时对一些细节问题的遗忘,同时复盘结果也能尽快应用于下一次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七问:农业研学旅行基地有哪些类型?
农业研学旅行基地则是具有农业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和充足适宜的接待服务设施、农业教育教学设施,服务大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场所。农业研学旅行基地,以农业为主题,是农业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依托和保障,是农业研学旅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根据农业研学旅行基地的资源特色、定位和业态等因素及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将农业研学旅行基地分为农业科技型、产业园区型、亲子农园型、生态农园型、民俗村寨型、农业展馆型、农业科教型、农业特色小镇型、美丽新农村型等类型。
八问:农业研学旅行基地与校园实践教学场所有何异同?
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在校园、教学农场等教学场所,开辟了规模不一的农业研学场地,满足农业研学、劳动教育等日常教学需要。校园实践教学场所与农业研学旅行基地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在多个维度存在差异。
校园实践教学场所与农业研学旅行基地的异同
九问:农业研学旅行指导师有什么职业特点?
农业研学旅行指导师承担着导游、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的三重角色,其综合素养要求远高于单一岗位,是三者的融合升华,既要懂得农业科学知识及其联系、教育教学知识,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研学旅行课程,也要了解农业研学旅行资源知识、文明旅游和服务知识、安全风险管理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知识等,懂得校外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够带领研学对象顺利完成农业研学旅行活动。(作者:颜毓,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农业经济师,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职业规划与体验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以上内容均节选自其著作《农业研学旅行策划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