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聚焦需求与供给,开发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发表时间:2024-05-31    浏览次数:59596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核心载体。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特别强调课程化实施。没有刚性的课程要求,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就不可能落到实处。目前多数基地的劳动实践指导课程开发相对薄弱,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实践内容碎片化、随意性、盲目性严重,难以支撑学生劳动实践体验的需求。构建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实践指导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是基地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需求端出发,聚焦四个层面的需求

课程设计一般包括需求分析、学习目标制定、验证评估等环节。需求分析是一切课程设计的源头,要求课程设计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基地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必须聚焦四个不同层面。

(一)聚焦国家对新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新需求,把牢基地课程开发的方向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防止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上课,或者泛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

《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这些意见和要求代表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需求——立德树人,以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为基地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聚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整体部署,把握基地课程内容开发的科学性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纲要》细化了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一是明确目标框架,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二是明确了育人价值定位、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切实解决了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意见》《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构建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劳动教育内容结构,为基地劳动实践指导课程内容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类劳动”“十个任务群”,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顶层设计,也是对学生劳动实践内容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基地的课程开发必须把握这一要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劳动项目规划,保证国家规定动作不走样、基地自选动作有特色,形成科学完整的基地劳动实践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三)从实施主体层面,聚焦学校劳动教育的短板,突出基地课程开发的普适性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但不少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受资源和条件限制,面对国家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存在一些力所不能及的短板。

首先,劳动教育涵盖三类劳动,但生产劳动教育更具基础性。学生在生产劳动中除掌握知识技能外,更能直观感受和深入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艰辛与快乐、感悟劳动者的伟大、懂得珍惜劳动产品的意义。但不少学校在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场地、场景、工具、课程、师资等多方面的困难。

其次,劳动课程内容十个任务群在不同的学段各有侧重。《课程标准》提出“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涵盖十个任务群”。除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和服务性劳动中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外,其余任务群对劳动实践场地、场景、设施、设备、工具、课程、师资等都有严格规范要求,一般学校很难达到。

基地以满足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实际需求为立足点,聚焦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短板,开发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以满足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四)从参与主体层面,聚焦学生差异性需求,把握基地课程开发的针对性

学生是劳动教育实践的主体,基地应尽力开发适应学生经验和实际生活需要的课程,使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把握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科学安排适宜的劳动实践活动项目,使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征相适应。

二是突出不同生活学习背景学生的针对性。在不同的生活学习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事物有所不同,导致学习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山区与平坝、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各有特点,课程需求也有所不同。基地课程设计要精准了解学生需求,针对不同生活学习背景的学生特点,使劳动实践活动指导的方向更准确、方法更灵活。

三是突出不同个性发展学生的针对性。学生兴趣爱好是广泛而多元化的,如参与“编织”项目劳动实践,女生可能更喜欢绒线编织项目,男生可能更喜欢竹编、藤编项目。基地课程设计者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差异性需求,开发出多种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二、从供给端出发,抓好三个关键点

(一)深度挖掘基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构建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基地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劳育人的视角,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重新审视新时代劳动课程资源的内涵、特征和类别,仔细研究基地及周边的物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九类资源,打造基地劳动教育资源库。

1、农业生产劳动实践类资源

利用基地土地资源开展以农事生产、种植、养殖等项目的农耕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将基地周边的种植园、养殖园、果园等农业企业作为基地劳动实践资源;请基地周边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能工巧匠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

2、工业生产劳动实践类资源

包括工业生产劳动中的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劳动项目及传统工艺制作,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等修理店铺,基地周边知名品牌工业企业、工业项目、传统工业文化遗产等。

3、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生产劳动体验类资源

利用基地周边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学,以及相关企业的三维打印、激光切割、智能控制、数控加工、液态金属打印等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劳动实践的场境和平台。

4、非遗传承劳动体验资源

基地周边的非遗项目如蜀绣、布艺、泥塑、剪纸、根雕、藤编、竹编等,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都是非常珍贵的劳动教育资源。

5、现代服务创新体验型资源

利用基地周边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等,组织学生前往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管理服务、创新创意劳动体验。

6、农耕文化劳动体验型资源

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物候与节气文化、节日节庆文化、茶文化、蚕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是基地的课程资源。

7、数字教育资源

既包括文本、资源包、纪录片、音视频等,也包括教学课件、网上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在线讨论平台等。基地可以借助这些数字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与手段,让学生沉浸式参与虚拟仿真的劳动实践学习活动。

8、网络教育资源  

包括网络课件库、网络课程库、案例库、参考资源库、共享软件库以及基础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等。基地可深入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创新“互联网+劳动”教育模式,使劳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有趣。

9、混合类资源

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所需为主,也可以挖掘其周边的研学旅行、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防教育、非物质文化等资源,使劳动教育与实践教育基地相融合,充分发挥基地的综合实践教育功能。

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提高基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基地及周边的课程资源,把基地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横纵交叉的课程资源库。

(二)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的内容体系

基地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项目和劳动实践指导课程,重点是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1、构建以“三类劳动”“十个任务群”的劳动教育内容为经、基地劳动实践项目为纬的基地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国家劳动教育课程《纲要》《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课程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可围绕“三类劳动”“十大任务群”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但要设置好基地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必须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分解细化,构建基地课程内容框架体系,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以解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碎片化、无序化、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

我们构建了 “四纵两横”基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即“劳动类型”——“课程任务群”——“劳动内容板块”——“劳动内容主题”四个纵向系列;以及“课程内容单元 ”和“劳动实践项目及课程名称”两个横向系列。基地课程整体内容框架包含17个课程任务群、66个劳动内容板块、330个劳动内容主题、720个劳动内容单元、1080个劳动实践项目及课程名称,为基地课程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2、构建以课程标准指定的学段劳动实践活动项目为经、基地劳动教育资源为纬的四学段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标准》对“三类劳动”“十个任务群”在各学段的分布设计,提出了 “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学期有侧重、学段全覆盖”的原则,并将四个学段所涉及的每个任务群进行三个方面的具体描述:提出本任务群可开展的常见、典型劳动项目;在“素养表现”中提出在本任务群中落实本学段劳动素养的具体要求;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组织本任务群劳动实践的操作路径。根据这些要求,我们按照“四纵两横”的框架体系,构建了以《课程标准》指定的学段劳动实践活动项目为经、基地劳动教育资源为纬的四学段课程内容体系,纵向统筹考虑三类劳动的各学段分布,横向统筹考虑各年段应达成的劳动教育目标梯序,以及基地能提供的课程项目。

3、构建以二十四节气变换为经、农作物系统培育过程的实践项目为纬的农耕劳动实践内容体系

农业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特别发文规定中小学校必须专门安排农业生产劳动,要求“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

农业生产劳动具有特殊性:一是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生长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劳动过程却是间歇中断的。如水稻的耕作过程,涵盖耕地、育苗、插秧、施肥、浇水、灭虫、除草、收割、脱粒、晒干、碾米、烹饪等工序,且这些工序的劳动过程也不是学生一次性能实践体验的。二是在同一节点有的劳动资源不能再生性重复使用。如一所学校的学生到基地参与小麦收割劳动,另一所学校的学生到基地就没有小麦收割了,基地必须提供其他劳动实践项目。因此,合理有序安排各个时段农业生产劳动课程内容,是基地必须解决的课题。我们依据春夏秋冬四季时序的变化,以二十四节气变换为经、农作物系统培育过程中的劳动实践项目为纬,构建了基地农耕劳动实践课程内容体系,以每个节气为一个单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这个节气的“渊源、含义、起止时间、民间习俗”等,让学生通过了解节气民俗、体验节气活动、制作节气美食,感知生活的变化,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二是在这个农耕节点中提供农耕实践活动项目,对每个项目设计一个实践指导课程,由此形成了24个单元的基地农耕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三)设计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项目指导课程,建设基地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超市

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式、实践式的,所以劳动实践课程要活动化,劳动实践活动要课程化,即以序列化的活动和实践形成课程活动系列。

我们在组织编写基地课程时做了四件基础性工作:

一是在反复学习领会《意见》《纲要》和《课程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基地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基地课程设计要强化育人、目标、过程、项目、安全、评价六个意识;

二是依据《纲要》提出的“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劳动教育的五个关键环节,设计了 “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课程的编写例”,让课程编写人员有基本遵循;

三是组建课程编写队伍;

四是举行说课、评课、磨课研讨会,就课程编写的教育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反复打磨,引领编写者注重挖掘基地劳动项目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提高课程编写的质量与水平。(作者:张映雄、张冶、李頔;单位分别为:四川行学实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中心;四川省天府新区第三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