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行走河南 读懂历史——研学黄河岸边的皇家故事

来源:洛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4-04-06    浏览次数:3027

4月5日清明假期,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洛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院组织的黄河岸边历史行,开启了假期“行走课堂”的研学之旅。在踏青出游中,观石刻,赏古建,学历史,感受1500多年前神秘的皇家历史,走进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课堂。

千年石窟 守望历史

万佛山石窟古称石窟寺,清《重修石窟寺碑序》云:忆昔石窟寺,本号万佛山也。坐镇河阳西北,去城四十余里。北倚太行,南近混流(黄河),左枕黄岭(紫金山),右跨湛河(柴河)。乃古都洛阳之北门要塞也。

现存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有大佛龛、莲花洞、双窟,下寺院有锣鼓洞和神游洞。53岁的张永军是万佛山石窟发掘的参与者、义务讲解员、文物保护员,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山石窟相守相伴三十余年。在张老师详细的讲解下,研学的家长和学生以敬仰虔诚之心参观了石窟寺。

上寺院东向摩崖大佛龛主像一佛二菩萨,释迦立佛经修复,通高4米余,其身材修长,略显倾斜,衣褶流畅,很可能是北魏宣武帝的形象化身。东侧南向莲花洞为一中型汉化三世佛窟,薄浮雕维摩文殊论道,该窟造像相当精美,颇似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缩小版。莲花洞东邻为并列小型汉化三世佛双窟,造像组合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基本相同。

下寺院的锣鼓洞,仅残留半截中心方塔柱,南壁一佛二菩萨像龛尚存。神游洞,为一小型汉化三世佛窟,过去、未来二世皆倚坐,即善跏趺坐。洞口内侧上方,高浮雕维摩文殊论道。两侧构成三层贵族供养人礼佛图。北壁坛下左右两列行进的贵族供养人礼佛图,阴刻题记:“石窟主比/丘僧洪遵”。

济水清流 源自河南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济源市西北济水发源地,是古“四渎”中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在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立的源头且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才能被称为“渎”。我国的四渎,指的就是南渎长江、西渎黄河、东渎淮河和北渎济水。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都以济水为名,记录着它曾流过的广阔地域。

济渎庙坐北朝南,院落层层递进,既有北方建筑的恢宏大气,又有江南园林的幽静典雅,匠心独运。总体面积布局呈“甲”字形,又说为“龟”形,意为金龟探海;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形成了以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同祭的格局。

“汉家何人留此柏,伏流千里养根株。”济渎庙内的古汉柏位于济渎庙渊德门内,东汉时栽植,观树仰望,古树不仅是活着的历史,更是可以感知触摸的岁月。

济渎庙内碑碣林立,书体有真、草、隶、篆。其中唐天宝六年《宴济渎序》,宋开宝重书《李继安击石记》、元赵孟頫的行书《投龙简记》、明代朱元璋的封神碑《大明召旨》等,均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