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象新闻APP 发表时间:2023-07-22 浏览次数:326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得不说,这种一边游玩、一边学习的研学旅行真真是拿捏住了学生和家长的心态。
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今年更是火热。小红书上,“研学”相关笔记超56万篇。7月17日,#清北学霸怒斥研学内幕#,话题更是冲上微博热搜。“研学”热的当下,需要一点冷思考。
研学旅行当区别于“研学游”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已成为青少年“行走在路上”的新课堂。早在2016年,研学旅行已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有家长疑惑,教育部门所指的研学旅行,和当前暑假热门的“研学游”是一回事儿吗?
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要分辨二者是否为一回事,可重点看研学活动是否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是否为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是否有研究性学习和动手体验。”河南省研学旅行教育协会副会长、洛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院院长宁健说,研学旅行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以研学内容为主题,以校外旅行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教学,而非“旅游+”产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还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基本原则。“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在这一点上,和市面上动辄几千上万的研学游项目区别最明显。”
频频踩坑 研学到底为了啥
炎炎夏日,抵挡不了当下的“研学”热潮。
在多个旅行平台,研学游的价格从100多元到数万元不等,还可以根据需求量身定制。可供选择的线路从国内到国外五花八门,产品种类也是应有尽有。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全国各地的家长对研学游的反映却近乎统一,纷纷开启吐槽模式。
“这个暑假我给儿子报了一个清北研学夏令营,儿子开营第二天,他就给我打电话,妈妈我快要饿死了。”郑州陈女士向媒体反映,今年4月,花了近7000元给孩子报名清北研学游,结果20人住一个宿舍,清华、北大根本进不去。
“今年研学很扎心。在故宫看到一群学生在太阳下暴晒,老师在远处讲解,身边只围了四五个学生,能学到东西吗?”在北京旅行的网友直言,“还不如跟着父母家人一起玩。”
研学游频频踩坑,这不禁让人发问:每人每天上千元的研学游,究竟意义何在?
“现在,研学旅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游有余而学不足’。”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说,研学旅行必须与中小学生所学的课程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
新职业诞生
今年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提到,研学相关企业在华东、华中地区的分布较为集中,以湖南、江苏、山东最为明显。
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全国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正处于“跑马圈地”式扩张生长中,体育、文博、工业等主题营地增长明显。
如果说研学游的乱象勉强可以算是“小问题”,家长们只是花了冤枉钱。那么,没有对带队老师个人资质有硬性要求的研学市场还潜藏着更大的危险。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研学游团队参观的其实都是一些免费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学校,聘请的所谓研学导师、名校辅导员,其实只是培训机构的员工。
#清北学霸怒斥研学内幕#话题下,揭露的住宿问题、人身安全问题,都令人担忧。
“行走的课堂”,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宁健认为,既然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那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主体肯定应该是学校老师。“但目前的现实是,相对一般的学科教学,研学涉及面非常广、参与方非常多,自然受到的制约也非常多,单凭学校老师不太可能完全掌控。”
根据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研学旅行的人员配置中,主办方至少要为每20名学生配备一名带队老师;承办方要为研学活动配备一名项目组长,还应该为旅行团队配置安全员、研学导师、导游人员。
研学旅行,一边是学习,一边是旅行。很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导游已经不符合角色要求。
2022年6月,人社部公示一批新职业,研学旅行指导师是其中之一。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新专业也已经开设。
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研学旅行指导师还处于探索期。有专家表示,当前从事研学旅行指导师工作,暂无硬性资格证要求。
有的孩子已经在路上,有的家长还在观望中。无论是哪种形式下的研学,本质上都希望给孩子一个精彩而有意义的假期。(大象新闻记者 冯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