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发表时间:2023-07-21 浏览次数:5150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阿哈湖湿地公园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其开发与保护的历史进程是人地关系发展的缩影。本文基于贵阳阿哈湖湿地公园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资源,聚焦人地关系的核心内涵,尝试设计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
一、研学旅行在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人地关系与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管子·禁藏》)。这与“人地协调观”不谋而合。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研究人地关系必须重视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关系。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们普遍意识到必须协调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地协调观成为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以及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三个重点。
2.研学旅行在人地协调观培养中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要能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人地协调观居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根本价值观念。如果仅凭课本文字案例与教师的理念灌输,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性认知。“核心素养”是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借助问题情境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教出来的。研学旅行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真实、复杂的自然与社会情境中亲身体验、感悟、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及矛盾,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将“人地协调观”运用到实践中,可以更加感悟到这种科学观念的重要性。因此,参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人地协调观”作为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从身临其境感受“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到探索发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最终会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选择阿哈湖湿地作为研学目的地的依据
1.阿哈湖湿地的概况
被誉为“城市之肾”,堪称“贵阳千岛湖”的贵阳市第一国家湿地公园——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西部,涉及云岩、南明、花溪、观山湖4个区,总面积1218公顷。湿地公园内分布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大类湿地类型和永久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草本湿地、库塘湿地、稻田湿地5个湿地型。公园内湿地总面积为473.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83%。阿哈湖湿地公园是贵阳市区的绿色生态走廊,生态特征显著,它是由多种湿地类型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景观系统。
2.为何选择阿哈湖湿地作为研学目的地
过去,生活在阿哈湖湿地周边的人口不断增长,导致种种环境问题凸显,近年来有关部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阿哈湖湿地的变化展现了人地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适合学生在实地探索中实现思维进阶,与人地协调观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时,阿哈湖湿地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能够从人地关系、野外考察、认识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实现与教材内容的整合,满足多学科融合式研学对教学资源素材的要求。
三、贵阳阿哈湖湿地研学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设计
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根本活动内容。在研学旅行的复杂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因此活动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地理学科为纽带进行跨学科素养的整合,以此促进课堂学习与研学探究的深度融合。本次研学旅行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为主线,以高中学生为研学主体,以贵阳阿哈湖湿地公园及周边村落为研学具体地点,设计的研学活动总体目标为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良好品质,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让学生了解阿哈湖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2)指导学生了解阿哈湖荷花的种植情况,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指导学生通过采访、实地勘测、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周边居民及观光旅游者的看法,为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作铺垫;
(4)开展“我爱贵阳,保护湿地”的活动,对阿哈湖湿地进行保护方案设计并在指导下实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使用相机记录阿哈湖湿地,制作成册,进行汇报展示分析。在研学旅行中感受自然之美,并不忘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活动内容设计
依据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和表现,从“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三个角度展开内容设计。从地理学科逻辑出发,在真实情境中创设问题链和任务链,引导学生体会。在人地关系中,人类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结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以不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社会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是协调人地关系最重要的目标。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内容设计如下:
(1)地对人:阿哈湖湿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地点1:公园北广场。
情境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阿哈湖湿地的地貌有怎样的特征?湿地中的草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其他地方有这样的草坪吗?草坪对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实地观察地貌,并绘制示意图;通过野外观察,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地点2:阿哈湖湿地的木兰林语。
情境问题:湿地中的草坪与过去相比有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人工草坪?北海湿地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哪些资源?对其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点3:风雨桥、水磨时光、芰荷深处。
情境问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阿哈湖湿地是如何体现的?彼此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如何获取湿地气候、水文、土壤的数值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结合实地考察,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学会水质采样方法及方案设计,学会检测水质;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识别动植物类型并说明其与生态环境的联系;通过长期持续观测获取自然环境动态变化情况。
(2)人对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及其协调
地点:金竹村、竹林村。
情境问题:结合地图,金竹村、竹林村等村落的分布结构有什么特点?村民水资源的使用与生活、生产用水的排放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分析地形与交通对村落分布的影响;结合资料,反思区域开发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湿地在时间尺度上的差异,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能够辨识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人地协调:湿地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
地点:廊桥烟溪、花谷、儿童淘乐园。
情境问题: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如何更好地对阿哈湖湿地进行旅游开发?从不同群体的视角出发,你认为阿哈湖湿地未来应该如何发展?阿哈湖湿地的施政建议对我国其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有何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运用资料,分析评价现实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认同人地协调观念并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3.活动评价设计
在完成调研任务后,按拍摄主题整理收集的信息和素材,确定作品的形式并制作策划文案、规划图、视频等,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采用学生自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研学旅行前、研学旅行中、研学旅行后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研学活动进行评价。笔者设计了与本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相匹配的研学成果评价量表(表略),对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评价。
4.研学成果评估
研学后进行活动延伸,让学生将此次研学成果展示出来,有助于其进一步提升认识,提高兴趣,增强自信。地理小论文、摄影展示、征文比赛是学生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
总结与反思
树立人地协调观是湿地教育之本,提高爱家乡爱国情是湿地教育之魂。“研”湿地之湖,护城市之肾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项综合性的融合课程。随着阿哈湖公园的湿地治理逐步加强,多角度思考阿哈湖湿地未来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的方向,教师可根据研学旅行地的实际情况和各阶段学生的不同学情,通过行前课程的适当补充和研学活动的灵活调整,增强学生对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认知、研学旅行目的地的了解,实现研学旅行目标。(作者:刘红,单位: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