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1267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政策红利下的市场也意味着巨大机遇,利用乡村人文和自然资源开展研学课程、中小学研学旅行受持续的政策影响,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反应。
本文针对目前乡村研学普遍存在的研学课程设计、专业研学导师、安全保障、研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立足于“双减”政策颁布和落地,提出5点促进乡村研学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激发乡村活力,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互动性、实践性和教育性,避免“只学不旅”“只旅不学”现象,促进研学旅行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一、优化乡村研学课程设计
1.乡村研学课程开发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选择,没有统一性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去选择。从研学旅行自身目标来考虑设计目标。也可以从劳动教育主题、乡村振兴主题去设计,也可以是非遗民俗角度。也可以从乡村传统智慧方面去设计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去清晰描述教学目标,帮助教学目标实现。也可以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去设计目标内容。
2.根据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地域特色课程
乡村研学可以先进行所在村落摸底调研,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去设计相应研学实践教育。
(1)农业生产方面内容。
在劳动教育政策理念指导下,在乡村可以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是二十四节气,生产工具的了解和使用,农作物的耕种,管理,收获等等。体验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让同学们能珍惜和热爱土地,同时理解在课本中关于农业的相关课程。深入点还可以进行纵深对比的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2)传统手艺方面内容。
农业社会随着商品流通也催生了很多需求,很多手艺人也从此诞生。这些手工艺品反映了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商品流通情况。如铁匠、木匠、瓦匠、竹匠、篾匠、画匠等等手艺人。以及草编、织布、酿酒、酿醋、蓝染、裁缝等等非遗民间技艺方面的内容。
(3)民俗文化方面内容。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传统农业社会,宗族生活,信仰民俗成为乡村居民的重要精神生活。有了对“神和祖先”的崇拜,对未来的“希冀”,所以产生了很多求神仪式,祭祀仪式,也就诞生了很多民间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等内容。这些都是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价值的意蕴,也就是有很多文化内涵。
(4)特色建筑方面内容。
乡村传统建筑是对当地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和文化内涵的综合反映。建筑不只是物理的空间,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如窑洞、夯土房、木房、石头房子等。还包含建筑空间内部等级制度,功能使用,材料的选择,雕刻内容样式含义,都需要去挖掘。
(5)特色美食方面内容。
美食不光是色香味俱全就是美食,同样的也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内容。比如火锅的诞生是因为船工搭伙拼菜的结果,云贵川喜欢吃辣排除湿气,广东人煲汤排除湿气,神仙粉是因为山区特有树木缘故。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还有为啥这个美食这样做,也和食材本身特性有关。这些也需要去挖掘。
(6)自然教育内容。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可以开展相关乡土自然教育活动,去认识和发现乡村智慧,乡村生活。根据村庄特色自然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去开发相关自然教育课程内容。
(7)乡村振兴方面内容。
可以从“问题视角”去探究乡村历史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历史变迁。了解从古代乡村治理到现在乡村振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新型村落,特色村落,进行关于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比较,提出自己见解,同时能欣赏设计在乡村中应用。总之,让学生去通过实地走访,研学,去思考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和方法。
二、建设专业优质乡村研学导师队伍
1.建立乡村研学导师资格认证制度。
要将研学导师纳入特种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台研学导师职业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并建立研学导师人才评估体系,为研学旅行的发展筛选基础实、高素质、能力强、专业化的研学导师队伍。
2.健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要积极开设研学旅行专业或研学旅行研究方向,采取定向委培、对口培养、全日制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研学导师相关技能,为研学旅行发展培养专业的导师人才。
3.加强对乡村研学导师的培训和考核。
采用定期资格能力测评和日常履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在职研学导师的考核。
建立健全研学导师等级晋升制度和资格退出机制,对按期考核优秀的实行等级晋升。
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降级和资格退出制度,持续优化乡村研学导师队伍,保持乡村研学导师强大生命力。
三、构建乡村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学校在开展乡村研学活动前,要根据研学路线从出行、饮食、住宿、活动等方面制定详尽的安全保障方案,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学校要投保相关保险,并与研学机构、旅行基地、家长等相关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向上级教育部门备案,接受其审核、监督。
2.编制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研学机构、旅行基地三方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研学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编制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进行演练,保证能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尽量将损失降至最小。
3.强化乡村研学旅行安全教育。
学校、学生、研学机构、旅行基地等应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
学生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
乡村研学旅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并适时进行安全提示,构建起全方位管理体系,确保乡村研学活动的安全开展。
4.要提供专门的保险产品。
针对乡村研学旅行,国家可设计专门的商业保险产品,对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提供简便的、低廉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保险,财政给予保险公司适当补偿。通过商业保险给乡村研学旅行提供托底保障。
四、完善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过程、表现、结果并重的立体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纪律性、参与度等;表现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乡村研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结果评价主要关注学生提交的研学成果,通过三个维度形成立体评价。
2.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他评并重的立体评价体系。
学生自评就是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评价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
互评就是要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其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研学导师与学生、学校之间也相互评价各自在活动中的表现。
他评主要有研学导师、学校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在研学中的表现。
3.要建立对乡村研学课程的意见反馈机制。
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多个维度评价乡村研学旅行课程产品,并向研学乡村和研学导师进行意见反馈。
同时关注家长的反馈意见,建立家校共评的跟踪反馈平台,使对乡村研学旅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要充分利用好意见反馈和结果评价,不断完善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置。
4.要注重开展差异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遵循差异性原则,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方式,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因材施评,帮助每位学生成长。
五、建立乡村研学实践教育综合监管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旅游管理部门要建立行业准入机制,搭建乡村研学教育综合管理平台。
各地要建立健全乡村研学实践教育考核机制,把学校开展研学的情况和效果作为对学校综合考评内容。
学校要将乡村研学教育纳入教师考核机制,将研学教育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在研学教育中的履职表现作出科学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定职称及岗位调整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