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研学旅行,不仅仅是学生‘学有余力’之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的户外学科课堂,也不仅仅是学生“走出去看一看,放松一下”闲暇活动,而是将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课程有机整合,书本知识和经验深度融合的课程化路径。为此,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研学旅行,并将之作为学校加强活动育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关键是要构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机制。
国内研学市场已成为千亿级朝阳产业,事实上在2018年,研学旅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九百多亿,今年更是越发火爆。研学旅行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依托研学基地和营地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2018至2020年年国内游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期,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可研学行业的渗透率仅为5.5%,与研学行业较为成熟国家比,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越来越热门的多样化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了“主角”,研学旅行成为了很多的家长的选择,并深受很多参加过研学的孩子追捧。在众多的选择之中,也意味着更多的误区。接下来为各位家长盘点一些哪怕误区不能碰:
《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游客纷纷前往。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学校把研学活动放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让把历史课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理想的区域教育》(陕西人民出版社)是一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教育著作,作者党福奎同志在市教育局局长任上,对区域教育发展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在与作者多次交流中,感到党福奎同志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地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始终坚持对理想教育的孜孜追求和不懈探索,是既勤于理论学习思考又基于教育实际大胆创新的教育人,是理想区域教育的追梦人和实践者。
在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的时间里,研学之火已经燎原了中国。各类相关论坛、营地教育、研学导师培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等也是接踵而来。在研学旅行这条赛道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于没有任何研学旅行操刀经验的企业来说,如何快速完成从0到1的积累?
在教育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2025-08-20
2025-08-18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3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