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如何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

来源:朱美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发表时间:2025-08-12    浏览次数:772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

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

(一)课文中的劳动场景与人物

1.农耕劳动: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中描绘了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农耕活动,“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春天里农民播种的繁忙景象;“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刻画了夏季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农耕劳动的过程和农民的辛苦,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2.手工劳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千人糕》则通过爸爸与孩子的对话,讲述了一块千人糕的制作需要经过种植水稻、收割、磨粉、加工成米糕等多个环节,涉及无数人的劳动。文中“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让学生明白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从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家务劳动: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的好处,其中提到花生可以榨油、食用等,这与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密切相关。虽然文章主要强调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劳动中收获与分享的喜悦,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中的劳动,培养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

(二)课后练习与语文园地中的劳动元素

部分课后练习设置了与劳动相关的口语交际和写作任务。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做过的家务劳动,或者写一篇关于劳动体验的作文。这些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回顾和表达劳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感受。

语文园地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一般会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活动,其中不乏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校园劳动”的活动,让他们观察校园里的清洁工、园丁等工作人员的劳动,然后进行交流和写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如《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人民辛勤劳动多年,最终成功治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能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担当、吃苦耐劳。

基于劳动教育元素的

跨学科课程设计

(一)语文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开展绘制劳动场景绘画活动。在学习《田家四季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出不同季节的农耕场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需要仔细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和观察力。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学生能进一步交流对劳动场景的感受,增强对劳动的热爱。

带领学生制作手工艺品。结合《千人糕》的教学,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千人糕”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讨论材料的选择、制作的步骤,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为自己制作的“千人糕”模型撰写一段介绍文字,说明制作过程中涉及的劳动环节,将语文的写作能力与美术的手工制作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学习目标。

(二)语文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在学习《落花生》时,让学生模拟种植花生的过程,计算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等。例如,假设种植一亩花生需要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获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了解劳动过程中的时间管理和成本效益。同时,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 “种植花生”的过程和计算结果,将数学的计算能力与语文的写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劳动调查”活动,让他们统计校园里不同劳动岗位的工作人员数量、工作时间和劳动成果。例如,统计清洁工每天打扫的教室数量、操场面积,园丁修剪的花草树木数量等。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然后用语文的表达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校园劳动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语文的实用性和关联性。

(三)语文与德育的融合

结合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展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劳动模范故事,如教材中提到的大禹、愚公等,讨论他们的劳动精神对自己的启示。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表现,制定个人的劳动计划,如每天帮助家长做一件家务、主动维护班级卫生等。通过班会活动,将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等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如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参与农田除草等。在实践活动前,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用语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计划和预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劳动场景,与劳动对象进行交流,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实践活动后,让学生撰写劳动实践报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劳动实践对自己品德和社会认知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引导探究劳动中的科学原理。在学习《棉花姑娘》时,引导学生了解棉花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棉花所需的科学知识,如棉花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土壤等。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棉花种植过程中的科学原理,然后用语文的形式撰写科普小短文,介绍棉花的种植方法和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开展小组活动,设计劳动工具改良方案。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工具,如扫帚、拖把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然后运用科学知识设计改良方案。学生需要用语文的方式撰写改良方案的说明,阐述改良的思路和原理,同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和验证。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与科学的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及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方法和途径,让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刘昱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