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以其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征,充分发挥了研学旅行的价值。在研学旅行中,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基地是依托。为了避免研学旅行“知行不一”、“有旅无研”,学校等相关部门需要依据课程选择有学科特色的研学基地。地理学科是一门兼顾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猎广泛,基地选择面广。笔者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实践要求将课程基地归为五类:
当今时代,教书育人不再是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而是以人为本,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立足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培养社会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幸福快乐、自主自律、思想创新、能力多元的人。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正在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锻炼、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进,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多种不同的心智,学校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心智与能力,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在进行研学旅行教育的过程中,要秉承教育性、实践性、普及性、公益性以及安全性等五项基本原则,使其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形成更加全面且具有实质意义的积极影响,对其实际的应用而言,其对学生的心智培养所能产生的具体影响如下:
研学旅行它不存在什么时候开始,只是你进入的深浅不同而已。希望未来的研学旅行能够真正的开展起来,孩子的教育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是把孩子像养鸟一样的养在笼子里,等到有天他想展翅高飞的时候就飞不起来了。希望国家和行业能够真正做些事情让社会和家长看到希望,为民族的未来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有人说,研学旅行,不仅仅是学生‘学有余力’之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的户外学科课堂,也不仅仅是学生“走出去看一看,放松一下”闲暇活动,而是将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课程有机整合,书本知识和经验深度融合的课程化路径。为此,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研学旅行,并将之作为学校加强活动育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关键是要构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机制。
国内研学市场已成为千亿级朝阳产业,事实上在2018年,研学旅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九百多亿,今年更是越发火爆。研学旅行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依托研学基地和营地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2018至2020年年国内游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期,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可研学行业的渗透率仅为5.5%,与研学行业较为成熟国家比,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越来越热门的多样化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了“主角”,研学旅行成为了很多的家长的选择,并深受很多参加过研学的孩子追捧。在众多的选择之中,也意味着更多的误区。接下来为各位家长盘点一些哪怕误区不能碰:
《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