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9-11-28 浏览次数:142590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研学旅行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学习,学习的场所发生了变化,不是在学校里学,一定要走出去。古话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是为了走路,而是为了去长见识,开眼界,要把书本的东西在实践中找到,通过实践再来丰富书本里的知识。因此,“研学旅行”其本质是研究性学习,旅行只是学习的方式,其课程的实施需要实践基地和学校合力,找到各自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和位置。
一、活动前置,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开展“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课程虽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但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缺乏积累,储备明显不足。活动前置既是实践基地“研学旅行”课程重要的前期准备环节;也是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活动是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一个原则。该原则要求实践基地和学校紧密配合,共同商定“研学旅行”主题,根据不同拓展方向确定主题框架下的系列分课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生成研究性学习方案。要求实践基地密切关注学校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展,了解主要学习内容、方法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方案,并将相关方案反馈给学校,同时提出活动建议,从而体现出学校和实践基地之间相互“递进”的特征。
二、实地考察,运用“有效实践”原则开展“研学旅行”
实地考察对于实践基地和学校来说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类别,但前期的有效协同使这个环节中两类课程的活动任务和课程目标高度协调一致,即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运用“有效实践”原则开展活动是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二个原则。“有效实践”原则要求实地考察环节的调查研究方法科学、调查样本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调查材料包括数据详实具有研究价值并且有足够的覆盖面.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熟悉地域环境的优势,提供合理化建议并帮助学生事先联系好相关部门、单位、企业或个人,规划好考察采访路线,保障学生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实践”原则要求实践基地实施的“研学旅行”课程具有足够的深度,并且使实践基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具有独立可操作性。实践基地根据研究性课题的主要框架,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个性化 “研学旅行”活动建议、考察提纲,既使实践基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实施,又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帮助。
三、交流研讨,运用“深度交流”原则开展“研学旅行”
深入的交流研讨对于研究性学习和“研学旅行”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活动环节。运用“深度交流”原则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第三个原则。“深度交流”原则要求学校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内的充分交流研讨从现象探求事物的本质,从一系列具体数据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中寻找科学的逻辑关系,进行从具体材料到科学总结的初步尝试,形成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深度交流”原则要求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对数据资料进行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甄别、对获得数据资料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论证、对数据资料进行分类以形成总结提纲,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深度交流”原则要求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以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质疑。思考力是核心能力的“种子”,质疑能力是思考力的基础,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内的交流和组间交流对学习成果进行大胆的质疑,从调查研究的方法到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得出的具体结论和建议进行梳理论证,开展组内和组间辩论,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的火花,在辩论中学会观点表达、赞赏、包容和尊重,及时进行激励和引导,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调查研究态度和方法。实践基地的“研学旅行”课程基本完成,同时也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度拓展,为后续的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答辩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该环节也呈现出学校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基地“研学 旅行”互相“递进”的特征。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实践基地进行双向协同开发并有序实施,从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角度考量并把握“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活动形式,建立“活动前置”、“实地考察”、“交流研讨”三环“递进”和学校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基地“研学旅行”互为“递进”关系的活动实施模式,即“三环递进型”实践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