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发表时间:2024-11-05 浏览次数:1063
问:如何开发优质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答: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单列开设,依据学生现实需要、未来发展需要、学校育人需要等,重组和构建劳动教育研学实践课程。
【课程特点】
——特色化。充分彰显洛阳地域特色和学校育人特色。依据办学需要、结合周边研学基地(营地)资源和洛阳地域特色等条件,开发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科技化。在日常的劳动研学课程中,融入科技含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会创造性劳动,感知科技的魅力。例如STEAM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在劳动研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生活化。劳动实践教育生活化、日常化,这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真实场景中,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内涵。
——系统化。劳动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能有效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还可以组织机器人社团、公益劳动等活动,开展日常性的劳动教育。
——针对性。劳动实践教育的深入推进,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开展。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体会了父母的辛劳,还把这种实践体验,付诸实际行动。
【课程内容】
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和研学基地(营地)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思考,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分步实施。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具有发展观念,可从实际问题出发。
——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有助于学生能够适应当下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劳动实践教育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劳动习惯。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他人添麻烦。初中学生则需要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基础上,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高中学生需要在做好自己事情与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思考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劳动情感和态度。劳动情感和态度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养成,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切身感受劳动的快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均得到提高。
——劳动价值观。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原则】
——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实现单位时间内,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前瞻性。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除了满足学生日常的生活劳动,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内容,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需要。
——实用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及运用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培养基本的劳动品质。
——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是为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服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