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发表时间:2024-10-28 浏览次数:1613
问:研学课程目标的设计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研学课程总目标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开展研学旅行,做到研有重点、学有内容、游有收获,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目标也可以参照核心素养的框架进行具体确立和表述。课程目标要与学科目标相结合,实现研学旅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注重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课程目标应从知识增长、价值体认、实践内化、责任担当、创意物化等五个维度分别设置:
——知识增长,指获得相关知识,拓宽学科视野,增进知识关联。知识点可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知识等。
——价值体认,指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切身多空间多形式的感知、亲历、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劳动精神,形成家国情怀,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责任担当,指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养成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积极态度;形成对学校、集体、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公德意识;具备法治观念,形成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积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形成全球意识和开放视野。
——实践内化,指感受文化、促进问题解决,形成思维、提升能力,促进深度学习。感受祖国壮丽山河和中华文化传统,了解自然、人文的基本知识,体悟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意蕴;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及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趣向;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深入探讨个人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创意物化,指有创意地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有创意和学习意义的影像成果,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要求和研学基地(营地)资源特点,分别设置各学段各维度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