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推进研学旅行产业提升!《洛阳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印发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发表时间:2021-12-23    浏览次数:45107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洛阳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的通知

洛政办〔2021〕6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洛阳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18日

 

洛阳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全省文化中心、全国文创高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助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3年,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文旅工作全面展开。建成黄河文化公园洛阳片区、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一批黄河文化地标,创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市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8%,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到2025年,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初步建成,文旅文创助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效果显著。建成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等一批文旅地标,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市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20%,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围绕市场需求,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实施“八大行动”,扎实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动

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水平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赋予文化遗产更强大的生命力。

1.创新发展世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开展“万里茶道”和“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推动隋唐大运河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和仓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龙门石窟为载体,加快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市文物局牵头,龙门石窟研究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2.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黄河文化遗址核心区廊道地标工程建设,实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保护展示提升工程,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邙山陵墓群、涧西苏式建筑群等保护展示利用。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依托“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加强夏文化考古研究,进一步提升考古水平,建设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市文物局牵头,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3.推动“东方博物馆之都”数量质量双提升。加快推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推动古代艺术博物馆及北魏宣武帝景陵整体提升。促进县域博物馆高水平全覆盖,支持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增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和展示能力,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线上平台,扩大“东方博物馆之都”影响。(市文物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4.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持续推进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再利用。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全力做好传统村落建设、提升和运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保护传承品牌。(市文物局牵头,市住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5.强化非物质文化资源活态传承。深入创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开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重点文化基因溯源,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做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建设和运营,争取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落地洛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品牌。(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商务局,文旅集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二)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创塑行动

围绕“行走洛阳、读懂历史”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文化标识建设,提升城市风貌,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赋予文旅产业更核心的竞争力。

6.打好“黄河文化”牌。积极对接《河南省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重点项目库,力争洛阳元素更多体现。谋划实施沿黄旅游带通景线建设,加快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汉关文化城片区和白马寺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动龙门石窟、小浪底、龙潭峡、黛眉山等沿黄旅游景区品质提升,打造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示范带。(市文广旅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文物局、宗教局,文旅集团、国晟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7.打好“盛世隋唐”牌。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隋唐洛阳城天街轴线贯通工程和洛邑古城提升等项目,持续加强天堂明堂、应天门、九洲池等周边区域保护利用,推动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隋唐风貌群环境提升、完善慢行系统,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定鼎门片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大运河展示区为核心的隋唐风貌核心展示区。积极融入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突出“古都游”主题,加快业态打造,贯通翠云峰、隋唐洛阳城、丽景门、洛邑古城、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朱樱塔,营造“梦里盛唐、尽在洛邑”的浓厚场景氛围,进一步提升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地位。(市文广旅局牵头,市文物局,文旅集团、国晟集团,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8.打好“伏牛山水”牌。强化规划引领,出台《洛阳市加快伏牛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大伏牛山片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休闲、医疗、通讯等公共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增强乡村运营能力。引入国内知名文旅投资集团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开展整村项目包装,把重渡沟村、庄子村等具备条件的村落建设为休闲康养度假单元,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片区。推动旅游民宿品牌创建,将甲级以上旅游民宿纳入全市整体旅游形象推广计划。联动大嵩山文化旅游区,做优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等精品景区,持续推动伏牛山片区全域旅游创建和度假游转型,打造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市文广旅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卫健委、商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9.打好“国花牡丹”牌。加快牡丹博物馆建设,提升南山牡丹园业态,深化牡丹文创和沉浸式赏花产品开发,打造集牡丹栽培、文化传播、产业研发于一体的“国色生辉”牡丹主题展示片区。高标准建设牡丹主题康养基地、高山牡丹观赏区,按照“一园一特色,四季有游人”的发展思路,拓宽牡丹园业态,提升现有牡丹园观赏品质。持续提升文化节会内涵和营销力,将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打造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之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出台《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牡丹花、牡丹籽申报新资源食品认证,力争到2025年申报30个以上牡丹新品种,常态化组织牡丹企业参加中国林产品博览会、中国农产品博览会等各类花事活动,讲好洛阳牡丹故事。(市林业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文物局、文广旅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节会服务中心,文旅集团、国晟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0.打好“工业遗产”牌。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通过主旋律艺术化表达,活化东方红、洛铜、洛矿等工业IP。推动中国工业博物馆建设,推进阳光工业游园、天心产业园、天心校场里等老厂房改造和运营。对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优化游览线路、完善标识系统及配套设施,提高接待容量和质量,推动涧西老工业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工业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支持涧西区培育红色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洛轴、洛耐等大型企业,打造洛阳工业文创中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人才和工业文创工作室。(市文物局、涧西区人民政府牵头,市工信局、发改委、文广旅局,文旅集团,老城区、洛龙区人民政府配合)

(三)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提振行动

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高标准打造文化产业新内核,抢占融合发展“新风口”,赋予文旅产业更丰富的创造力。

11.打造世界级文创IP。聚力培育龙门石窟、白马寺和隋唐洛阳城三大城市IP,全力做好“五大品牌”IP推广和赋能。加快数字电影《龙·门》、百集原创动漫《龙门奇妙境》和历史文化纪录片《神都洛阳》等作品制作、发行,做好影视剧《风起洛阳》、综艺节目《登场了!洛阳》播发和系列宣传工作。开放并扩大博物馆IP授权,以动漫、影视、灯光秀、实景游戏、舞台表演等现代艺术形式活化武则天、狄仁杰等有洛阳辨识度的历史IP,挖掘活化更多洛阳历史资源。(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宗教局、文物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2.巩固提升特色文创产业。办好洛阳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洛阳工艺美术作品”“洛阳伴手礼年度十佳评选”等活动,扩大洛阳文创影响,加快博物馆、非遗等文创产品开发,打造青年文创人才汇聚高地。以洛阳三彩、牡丹瓷等传统优势产品为基础,积极推动我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申评工作,强化头部品牌。做优做强“洛阳礼物”“博礼文创”“古都文创”“龙门奇妙物”“栾川印象”等形象店,不断提高文创展陈水平和销售能力。(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工信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3.大力发展新兴文创产业。建设九洲池神都剧场、龙门古街剧场等演艺场所,加快牡丹博物馆、新唐街、上阳宫文化园、阳光工业游园沉浸式业态打造,推动《明堂韶乐》《唐宫乐宴》等沉浸式演出提质,在天堂植入沉浸式漫游戏剧,积极支持FB、卡卡剧本杀等新兴小微市场主体发展,扶持小剧场、剧本杀体验馆等演艺场所建设和联合运营,举办2022中国洛阳剧本行业峰会,打通沉浸式文创作品创作、展示、输出产业链。支持大型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落户洛阳,对在洛阳注册的电竞俱乐部,按竞技水平给予支持,加快数字文创培育。依托“音乐之城”项目建设,实施音乐文创突破,引进一批专辑制作、发行、推广、巡演等市场机制成熟、具有影响力的音乐企业。实施“文化创意人才扶持计划”,打造创客群体聚集高地。(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四)实施新型文旅业态培育行动

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推进全链条文旅业态复合发展,积极推进跨界融合,赋予文旅产业更全面的吸引力。

14.推动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瞄准特定群体需求,加快发展休闲、康养新业态,推动全域旅游县域全覆盖。依托伏牛山中药材资源和生态优势,加快伏牛山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中医、温泉等康养产业。支持白云山、重渡沟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增加亲子休闲和家庭度假产品供给,支持竹海野生动物园提质建设“东北虎和大熊猫”亲子主题公园。加快伊水迎宾馆、河之洲度假酒店等度假设施建设运营,打造1-2家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目的地型酒店,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度假酒店和精品酒店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品牌酒店,推动星级酒店县域全覆盖。(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卫健委、林业局、商务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5.促进文旅多元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旅+体育”复合业态,深化栾川冰雪、宜阳水上运动、洛宁自行车等体育项目与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会展”融合发展,加快洛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吸引更多高端会议、会展落户洛阳,积极加入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会展机构,借助国际平台,开展国际宣传推广。推进“文旅+航空”融合发展,提升洛阳机场航站楼硬件水平,积极开拓旅游新航线,培育航空体验、低空旅游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中共洛阳组、洛八办、焦裕禄事迹展览馆、抱犊寨等打造成知名红色旅游景区,争取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推动红25军长征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如期竣工、投用,推出“不忘初心”“峥嵘岁月”等红色旅游线路。(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文物局、商务局、体育局、节会服务中心,文旅集团、洛阳北郊机场,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6.推进研学旅行产业提升。把立德树人融入研学旅行各环节,实现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与研学实践(劳动)基地(营地)品牌共创、资源共享。持续扩大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总营地规模,积极引进启行教育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打造中国首个人文主题的国际青少年营地、河南省研学旅行总营地和河南省国际研学教育培训中心。支持兄弟连、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等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发展,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研学基地(营地),建设全国一流的研学旅行服务体系,办好第三届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叫响“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研学品牌。(市教育局牵头,市文广旅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五)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提升行动

以富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以质取胜,高标准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体系,提高乡村运营能力,赋予乡村振兴更强劲的牵引力。

17.以全域性统筹促乡村旅游建设。加强顶层统筹,积极配合、融入全省伏牛山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新型医疗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乡村5G网络、污水处理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规划重点支持体系。探索开辟宜阳至洛宁伏牛山旅游第二通道,形成龙头带动、片区支撑、多极发展格局。(市文广旅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卫健委,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8.以示范性引领促乡村旅游突破。以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选取栾川县潭头镇、嵩县车村镇、汝阳县付店镇、洛宁县涧口乡、宜阳县香鹿山镇、新安县石井镇、偃师区翟镇、孟津区会盟镇等一批基础较好的旅游乡镇,集中开展整村项目包装,引入国内知名文旅投资集团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每年每个县区选取1-3个招商引资落地较好、特色风貌保护与提升突出、乡村旅游运营出色的乡镇重点扶持打造。(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19.以标准化探索促乡村旅游转型。深入开展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以规范化发展,带动产业化发展。主动对接、参与《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标准体系》制定。按照“四好农村路”和“A级旅游公厕”标准整治乡村旅游环境,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自驾游目的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乡村旅游景区和高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标准化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市文广旅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20.以便捷化服务促乡村旅游发展。加大乡村文旅赋能,全力提高乡村运营水平。以县区为单位探索乡村旅游项目联审联批机制,创新土地、规划、消防和特种行业等证照办理程序,完善乡村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合法经营。推广完善“20+30”的农村土地流转自动续约和点状供地政策,支持“空心村”整体用于乡村旅游开发。依托伏牛山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中心开展乡村旅游课程研发和人才、骨干培训,形成乡村旅游人才长效培训机制。(市文广旅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21.以品牌化打造促民宿提质升级。制定《加快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百村百人百宿”计划,到2025年,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100个乡村旅游带头人和100家精品民宿。引入五星级酒店服务培训模式,对民宿服务人员进行技能轮训,推广民宿“管家式”服务。开展精品民宿申报和宣传推广工作,叫响“伏牛山居”“黄河人家”等精品民宿品牌。抓好民宿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小而美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六)实施文旅消费促增提效行动

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提升为引领,顺应文旅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为青年人提供优良的社交和消费环境,把客流量转化为消费量,赋予文旅产业更持续的驱动力。

22.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高品质夜间文旅经济项目,试点推广博物馆夜间开放,提升龙门石窟、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牡丹博物馆、阳光工业游园等景区夜间游览服务,打造洛邑古城、广州市场步行街等“夜经济”地标。推动特色文旅消费聚集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每年评选2家文旅消费聚集区和旅游休闲街区予以奖励。支持各县区政府大力打造文旅消费聚集区,建设新唐街、唐宫茂文旅商综合体,提升龙门古街、西工小街等文旅特色街区,打造一批潮流时尚消费街区(园区),为游客提供更多“潮”产品和“深”体验。(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商务局、财政局、文物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23.培育文旅消费增长点。推动旅游景区实行淡旺季差异化定价,持续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消费月)”活动,唱响文旅四季歌。扩大洛阳旅游年票覆盖范围,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优化消费券发行节奏和模式,提高消费券使用效能。持续提升河洛文化旅游节、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河洛文化大集等节会水平,加强对国潮、国风、国漫等青年主题文旅活动的支持,不断丰富消费热点。(市文广旅局牵头,市财政局、商务局、节会服务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24.提升文旅消费数字化。深入推进“享游河洛”文旅消费平台建设运营,积极促进文旅企业入驻,持续完善平台功能,健全文旅消费大数据管理监测体系,提升文旅行业大数据应用水平,构建文旅行业诚信体系,举办线上文旅促消费活动。发布“国潮洛阳、青春时尚”青年文旅消费地图,拓展流量入口,提升运营能力,实现旅游全要素线上交易。(市文广旅局牵头,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七)实施城市宣传营销推广行动

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为主,加强交互传播,以年轻人的方式讲好“洛阳故事”,赋予文旅产业更广泛的影响力。

25.以青年叙事输出城市形象。提高碎片化传播、交互式互动和垂直领域社交圈层传播能力,做好原创音乐剧《青春那年》提升和推广,举办“中国龙门国际青年艺术节”,聘请知名艺人、公众人物、专家学者作为洛阳文化旅游推广大使,与青年群体拉近距离。启动青年社交媒体推广计划,利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渠道传播洛阳故事。打造对外传播的城市卡通形象、吉祥物,在文化活动中融入更多视听元素,将城市名片以更鲜活直观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外事办,文旅集团,龙门园区管委会配合)

26.以数字手段提升营销能力。突出移动传播、小屏传播、话题传播,加强与抖音、快手、腾讯等平台战略合作,举办第四届抖音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启动爱奇艺“洛阳IP联动计划”,通过电影、剧集、游戏、衍生品、舞台剧、动画、综艺、文学、纪录片、漫画、商业、VR全感等12个领域的细分开发,构建洛阳视频营销矩阵群。推广老君山视频营销奖励经验,推动更多景区、度假区、民宿、文旅街区等市场主体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力。稳步提升“洛阳旅游”新媒体矩阵的平台影响力,让洛阳成为让人津津乐道、令人心驰神往、使人络绎不绝、叫人流连忘返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市委网信办牵头,市文广旅局,文旅集团,龙门园区管委会配合)

27.以国际视野拓展人文交流。全力申创东亚文化之都,筹划国际友城青年交往活动,积极参与世界旅游联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活动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展会,扩大洛阳国际影响力。谋划建设河洛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艺术国际交往展示中心,搭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运河文化、客家文化国际交流平台。持续提升“两节一会一论坛”,加快建设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和大谷关系列项目,把大谷关打造成世界客家人寻根问祖目的地和黄河文化的根亲地标。做强关公信俗、释源祖庭等洛阳特色文化,打造中华文明“朝圣地”。(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委外事办,市文物局、节会服务中心,市侨联,文旅集团,伊滨经开区、龙门园区管委会配合)

(八)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壮大行动

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改革盘活存量、强化龙头做大增量、招商助商激活变量,赋予文旅产业更高效的推动力。

28.引进培育骨干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短板,针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深圳华强集团、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市场化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希尔顿、宿联中国等知名文旅运营商(团队)。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努力将龙门石窟打造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展隋唐洛阳城5A级旅游景区和智慧景区建设,增强国有文旅平台企业资本运作能力,支持老君山引进外部资本推进高山文旅全产业链开发,推动龙头文旅企业效益、收入双倍增。建设文旅骨干企业库,建立骨干企业领导挂钩服务机制,对企业发展重大问题通过“一企一议”服务工作机制专门研究解决,支持骨干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龙头项目,引导骨干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群体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骨干企业以商招商,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市文广旅局牵头,市商务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29.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旅文创投资、运营,让民间力量、中小微企业成为洛阳文旅文创的主力军。联合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与文旅企业共建文化创客学院,引入国内外知名创业品牌课程,打造创业指导平台,构建一批有特色、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文化创客空间。依托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要素、产品、服务向园区集中集聚,使之成为文旅产业集聚扩量、拉长链条、创意创新的发展载体,推动全市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壮大规模以上文旅企业库,到2025年,争取全市规模以上文旅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市文广旅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30.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有文旅企业优化提升,按照运营前置的要求,做好在建项目市场化运营,加快由融资平台向现代企业转型,当好全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延链补链的主力军。积极对接争取省文旅集团落户洛阳,整合我市现有文旅平台资源,推动资产整合提升。推动国有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围绕市场化和专业化要求,探索“两权”(经营权、所有权)分离,试行托管运营,在不改变资产属性和所有权的前提下引进专业团队,给予更大发展权限,提升市场效率。推动城市公园等事业单位,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目标任务管理体系,制定绩效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提高运营效能。做好文旅领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扩大县区文旅发展自主权。推进国有景区改革,提升国有景区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快组建洛阳文化演艺集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对改制院团的政策支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创演能力,推出一批在全国市场、青年群体和网络空间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市文广旅局、国资委牵头,市财政局、文物局、城市管理局,文旅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推进机制。市、县两级成立高规格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将文旅工作目标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考评情况作为评价县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每年在考评先进县区召开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现场观摩会。(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发改委、文广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二)完善资金保障。将文旅融合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每年列支专项预算,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引导、项目建设、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引客入洛等。研究探索洛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设立工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市财政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三)强化土地保障。对符合规划的文旅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宅基地流转、二级林地开发和土地确权上给予项目主体更多支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黄河、伊河、洛河、涧河、伏牛山等生态旅游增长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利用空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老建筑等存量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出台专项支持办法,加大对度假酒店建设的支持力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四)加强人才保障。实施“文化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洛阳市优秀文旅融合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建立全市文旅融合人才库,评选“洛阳市优秀文旅融合人才”,在“河洛工匠”“劳动模范”等评选上给予支持。定期举办文创人才培训班,组织相关文旅文创单位赴先进地区开展跟班学习、培训考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文广旅局,市总工会,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