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发表时间:2021-11-26 浏览次数:1219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新时代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具体的部署和指导。
新时代国家重提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在原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做点加强或强调,而是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整体深化而进行的一次战略部署。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个“新”字,学校观念的更新与行动的创新是最重要的。
01
更新观念,提升课程实施内涵
新时代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到评价,都应更多地转向对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品质培养的内涵设计,而不能还停留在沿用或坚守过去的劳动技术教育的思想及方法上。
对于“劳动精神”,《指导纲要》中有四个词的解释,即“勤俭、奋斗、创新、奉献”,这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明确了具体内涵。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需通过生动活泼的事例,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领会为什么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以及其内涵和意义。
因此,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需从原先的过于关注劳动技能培养转向劳动素养的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
02
突破“课”的边界,整合资源、综合实施
目前国家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应保持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但在实施中并不是指每周一课去简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转变“一课一课去上”“一课一课去教”的固定思维,学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各学科课程,以及地方、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统筹规划,整体实施。为此,需要打通课程边界,树立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
首先,劳动教育的实施不是只由劳动教育教师负责。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规划、实施方式、实施内容、实施评价、资源开发、基地建设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好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动整合,是解决师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次,应将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以及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校内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和体系。
再次,还应发挥区域优势,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例如,郑州市金水区区域层面开设了以“家乡特产——枣”为主题的区域特色课程,协调知名品牌“好想你”产业园的资源,辖区内每一届五年级的学生都需要带着与大枣有关的问题,搜集与整理资料,并到“好想你”产业园参观、访问,通过了解枣的种类、生产过程、收藏方法、logo设计等相关知识,体验摘枣、设计包装、“我为家乡特产做代言”等一系列活动,优化整合社区资源,使辖区内学校零散的活动转为高质量的综合实践课程。
03
强化设计概念,从专注“编教材”转向学习做设计
一谈到课程实施,大部分区域和学校领导、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编教材”。很多教师认为没有教材是不可能上课的。
教育部《指导纲要》中提出“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因此,区域或学校需要编写的最多是“手册”,这应是一份“综合活动手册”。“手册”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手册中的课程设计水平。
劳动教育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单一活动,而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4
将单一的活动转化为系列主题或项目
融入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中,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是目前公认的值得推荐和采纳的学习方式。
教师通过主题或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真实的、综合性任务中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完成任务中综合运用,并在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身体力行、坚持到底等意志品质。
05
学科层面推进劳动教育,需内外兼修、深度融合
劳动教育与学科的融合,不能仅靠关联相关活动,在内涵层面如何渗透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点。
如《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只有与学科深度融合、从内涵到形式内外兼修,才能真正体现学科教学在推进劳动教育上的作用。
06
守正创新,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必须继承我国优良的劳动传统,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如地方传统工艺,地区传统艺人、工匠、劳动模范,民族传统劳动工具的沿革、变迁,劳动技术与形态的变化发展等都是教学内容,要在其中让学生了解先辈的伟大和智慧,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等的育人功能。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崇尚、学习父辈们吃苦耐劳的勤勉精神,节约奉献的优良传统,以及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诚实守信等精神品质。
同时,劳动教育也应体现时代性。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劳动形态在发生变化,要引导学生尊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尊重不同职业,鼓励创新,让学生感受新时代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未来。(作者:李春雷,河南省郑州冠军中学校长;关春霞,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