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洋(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发表时间:2021-08-21 浏览次数:11049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先后有三十余个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瞻彼洛水泱泱,诗学滥觞于此;老子西出函谷,道学发源于此;孔子入周问礼,儒学兴盛于此;道子五圣千官,画学光大于此;二程遗书经说,理学发轫于此。五千年日精月华孕育了厚重的河洛文明!两汉壁画、龙门造像、恭陵石刻、唐三彩俑……一个个闪耀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名词让尚美之风自古在洛阳盛行。近年来洛阳市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美术课程资源,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学美术研学课程。
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与美术有关联的文化景观、文化遗产遗迹、民间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民间美术作坊等,重要地方社会文化美术课程资源。洛阳特有的青铜礼器、古代壁画、古迹建筑、石刻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资源以及雕像塑造、金石刻字、三彩烧制、碑版传拓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资源非常丰富,为地方美术研学课程内容多样化,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条件。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一、运用壁画艺术资源开发的图像识读研学课程
图1 汉代壁画车马图(局部)
壁画艺术是对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现,在洛阳开展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壁画。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车马出行图壁画》(图1),表现内容丰富,绘画技艺高超,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墓葬壁画艺术作品中的瑰宝。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车马出行图壁画艺术图像识读研学课程》通过重点对《车马出行图壁画》画面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人物、马匹、车辆等形象,解读汉代壁画独特的美术语言。让学生联系两汉历史知识,与敦煌莫高窟壁画、榆林窟壁画中的马匹、车驾比较,进行整体观察与欣赏,感受不同时代壁画艺术形式在造型、色彩、构图、肌理、空间组合等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鼓励学生搜集古代壁画、漆画、卷轴画以及古代人物造型等相关艺术资料,阅读汉代历史文献,通过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发现《车马出行图壁画》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从人物的造型特征、壁画表现技法及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脉络等方面解读古代美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从而辨析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利用唐恭陵石刻雕塑艺术开发的美术表现课程
图2 唐恭陵石狮
位于偃师区缑氏镇的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孝敬皇帝李弘的陵墓。由望柱、翁仲、天马、石狮、睿德纪碑等19件石刻作品组成的唐恭陵雕塑(图2)刻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帝陵石刻雕塑。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和唐代帝陵规制的重要资料。
《恭陵石刻雕塑美术表现研学课程》重点围绕运用传统石质媒材、石雕非遗技艺和雕塑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等内容展开,使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比较恭陵石刻雕塑和古希腊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不同的石灰岩、砂岩石质媒材,比较恭陵石刻雕塑和古罗马维埃伊的阿波罗不同的东西方雕塑表现手法,比较石刻雕塑与金属雕塑、泥塑、木雕以及民间面塑等美术语言的异同。引导学生观察恭陵石刻雕塑造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发挥想象、巧妙构思和造型表现,创造有意味的泥塑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及历史、语文、物理、化学、劳动技术等学科知识,养成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唐三彩艺术开发的审美判断研学课程
图3 唐三彩盖罐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美术的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洛阳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唐三彩马、骆驼、天王、仕女、乐伎俑以及枕、罐(图3)、瓶等器具。是研究中国古代制瓷、装饰、服装、佩饰和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贵美术史料。
《唐三彩艺术审美判断研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感受洛阳出土不同时期的唐三彩艺术品,认识工艺美术的独特性、陶瓷审美的时代性和唐三彩艺术构思的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课程通过认识了解唐三彩,体会唐代工艺美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外形感知、描述、造型分析和艺术评价;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学生自己的审美感受,学会用工艺美术语言美化生活、美化环境。
四、依托古代建筑开发的创意实践研学课程
图4 龙门石窟石刻楼阁式塔
众所周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然而在龙门石窟却有很多早于唐代南禅寺大殿的北魏“木结构建筑”。这就是体现了6世纪中国建筑风貌的龙门石窟石刻仿木结构建筑,主要有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重檐楼阁式塔(图4)等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石刻建筑艺术创意实践研学课程》,让学生通过感受龙门石窟不同时期的窟龛石刻仿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北魏石刻仿木结构建筑分析从印度传入的石窟建筑是如何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的,进而理解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的因素,通过融汇创新,创造出来的特有的建筑风格。使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用跨学科的方式学习龙门石窟石刻建筑艺术,借鉴龙门石窟石刻建筑艺术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融合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有创意的建筑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设计创意,从而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的创新意识。
五、发掘王铎书画艺术开发的文化理解课程
图5 王铎书法立轴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河南洛阳人。其书法、绘画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其书法出规入矩、张弛有度、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王铎的绘画宗荆浩、关仝,继承了五代山水画的风格,其画作丘壑峻伟、水墨氤氲、生机勃出。是明末清初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世称“神笔王铎”。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王铎书画艺术文化理解研学课程》,课程选取洛阳博物馆等收藏的王铎书画作品,从书法笔势、结字,从绘画章法、笔墨等方面体会王铎书画作品的特征。在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王珣《伯远帖》典雅飘逸、潇洒灵动的艺术风格相比较中,体会王铎作品中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的艺术风格特征以及中国书画特有的抽象凝练、超逸峭劲之美。通过《王铎书画艺术文化理解研学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接触以王铎作品为代表的中国书画艺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了中国书画艺术这一特殊的美术现象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国书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媒材及技术表现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活动。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洛阳市中小学就把美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几十年初心常驻,矢志不渝。新时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洛阳充分利用地方美术社会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教育、美术研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美术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拓展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空间,将课内美术教育和课外美术研学有效衔接,丰富美术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