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表时间:2025-11-17 浏览次数:24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教育要从“技能传授”转向“素养培育”,通过多样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立足新课标理念,对农场课程进行了系统优化,实现了课程目标、内容设计和实施路径的全面升级,推动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体系重构。学校将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力指标,融入“农耕体验”“体验创造”“自然探索”“社会调查”“生存适应”“意志磨炼”“自我调适”七大课程系列,构建“素养—系列—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在“农耕体验”中,课程目标从种植技能拓展到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参与播种、管理、收获全过程,建立“土地孕育生命”的认知;通过作物生长日志和成果分享会,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养成珍惜成果的习惯。
“体验创造”系列注重创新精神与坚韧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利用农场材料制作灌溉工具”等任务中,经历思考、尝试、修正的完整过程,作品展示与互评环节强化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其他系列各有侧重:“社会调查”培养社会责任感,“意志磨炼”锤炼吃苦耐劳精神,“自我调适”关注情绪管理。七大课程系列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任务群拓展课程资源。为对接新课标十大任务群,学校构建了“多场景、全覆盖”的劳动实践体系。
学校突破校园农场单一场景,建立以学校“微农场”、家庭“阳台农场”和社区“三元幸福农场”为核心,农业园区、工业企业为拓展的基地网络。学校微农场开发了“食堂一日体验”“百草社团”等百余项活动,对接现代服务业、农业生产等任务群。
家庭阳台农场通过课后延伸任务和假期劳动挑战,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种植多肉植物”“阳台蔬菜比赛”等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家长通过“劳动打卡”参与其中,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氛围。
三元幸福农场开展“农田承包”“农机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学校还与农业基地合作,组织“磨豆浆”“收红薯”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在模块设计上,学校将任务群融入系列课程。“农耕体验”增设“智慧农业体验”,引入智能温室、无人机等技术;“体验创造”开发“科技+传统”融合项目,如3D打印花盆;“社会调查”设计“微型产业链模拟”,让学生体验从策划到销售的全流程。

以跨学科推进项目式学习。学校强化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多学科整合—实践解决”为路径,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自然探索”系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用数学分析环境数据,用语文撰写日记,用美术绘制手抄报。“校园生态地图绘制”项目整合地理、生物、艺术等学科知识。
“体验创造”系列中的环保主题课程,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筛选材料,用数学计算结构,用艺术进行创意装饰。“废旧物品改造”任务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自我调适”系列采用游戏化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劳动分工,帮助学生理解他人视角;团队挑战任务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课程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
“农场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而且塑造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内涵,拓展实践场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王红艳,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农场模式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BA20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