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发表时间:2021-06-15 浏览次数:16520
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学校应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课程教育过程中遵循自然,尊重规律,采取多元实践教育策略,实施情境育人,情智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生命的成长。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开展研学旅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情智学习策略,努力培养具有家乡情怀、社会担当、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
课程设计:聚焦核心,构建有梯度的课程育人体系
探索形成“情智研学”与“纵横进阶”的课程体系。“情智研学”指通过研学课程体系,使受教育者在情境学习中,积极的乡情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以唤醒和发展,从而培育出情智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情智研学”“1+X”课程体系,“1”即以“区域研学课程样本”为模板,“X”即个性化的“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等多元拓展内容。
“纵横进阶”指纵向从生成、交融、发展、升华“四阶”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情智共生的育人追求,横向从区域的一组模板课程拓展到社会体验、实践操作、生活历练等多类个性课程,实现情智1+X课程内容可延伸、可再生、可完善的教育体系。
课程实践:情智融合,探寻切实有效的育人方式
1.情之所动:由学校到社会,有情怀与担当
离开学校一亩方田,来到广阔的世界,让学生去欣赏、去观察、去感悟,学着热爱家乡的美。学会保护它、建设它、美化它,担起这份责任。
(1)知乡情,品文化。研习家乡人物,传承其精神;研习家乡的名人事迹,名人故居、家风家训、历史功绩等,传扬优秀美德;实施研习可采用“三三”方法,在家乡寻“三宅”(三处名人故居)、访“三贤”(三名名仕)、拜“三民”(三名工匠),激发上进愿望。
(2)传乡音,建绿园。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自豪感,把对家乡的这份热爱化作一种行动,大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回收资源,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环保研学之旅。
(3)懂乡俗,扬美德。优秀传统的传承,有助于营造友爱、向善、诚信的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走进生态农园,田园劳作乐趣无穷,劳动果实义卖义捐……
2.智之所启:由书本到实践,行自主与合作
研学旅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资源整合力、自主学习力,还注重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课堂中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到研学旅行中的生生互动,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知识,相互引导学习。学会合作分工,将课堂中的任务型学习搬到了实践活动中。从抽象概念到文字阅览最后到实地接触,这样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1)学科类拓展:知识与实践的整合。从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教材中挖掘研学资源,制定研学方案,选择研学方法,明确小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中,《道德与法治》《人·自然·社会》等教材中均有涉及家乡人文、风俗的相关介绍,将这些现有资源稍做整合,就成为了研学课程的一部分。
(2)职业型体验:个体与团队的交融。研学过程中,使自己融入这个团体,通过形式各异的群体合作活动,开展探究型练习,举一反三,模块整合;圆桌型讨论,志趣群聊,角色群议,疑难群攻;对抗型活动,男女对垒,阵营对峙,精英对弈。通过体验研学之旅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各种职业特点,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互访型游居:角色与角色的互换。跨地域交换学习模式的研学旅行使学生实现区域互访,利于建立学生对跨地域的文化了解,以增进自然、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学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3.情智共生:由课堂到生活,炼审美与创新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处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美,辨别美,创造美;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充分的自由度去思考、去解决、去创新;从量变走向质变,提高能力,形成品质,铸就灵魂。
传承非遗文化,创新审美内容。非遗文化展示方法多样,互动性强;学生们在参观的同时,可以动手创作,家乡传统的手工技术得到传承,并且内容上不断地创新,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课程发展:注重成效,凸显课程的品质教育
1.有温度的育人追求
以“情智共生”为教育理念,学生的情商、智商并行发展。研学中,培养学生乡情、亲情、友情,养成自主合作、审美创新的能力。
2.有深度的课程架构
课程的实施过程从区域样本打造课程,到个性化多元拓展课程,最终实现育人目标。课程经历生成、交融、发展、升华四个连续上升的阶段,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情智不断发展。
3.有宽度的研学内容
实现了社会、生活实践中“X小项”的情智研学活动内容,学生深入基地、社会、家庭,学科之间互融、知行合一。课程拓展内容不断地补充、完善、延伸。
4.有梯度的教育方式
研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动手,分年龄、分难度、分小组完成任务,使教育有层次、有跨度、有递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