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在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中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    发表时间:2021-06-15    浏览次数:23030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劳动是对世界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

如何使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树立学科融合理念、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四方面谈如何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中的美育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被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这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统一;应淡化学科界限,多渠道整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做到学以致用、学以善用,力求让学生强健体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培养责任意识、锤炼意志品质、发展审美素养。

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课程资源,实现综合育人的课程定位。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中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实践创新能力、身体素质锻炼和审美能力提升等内容融入其他学科和活动中。

在端午节,可设计“浓情端午”课程。在劳动实践之前,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节日,拥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人们在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如包粽子、赛龙舟、喝黄酒、制香包、带花绳、悬艾叶等,中国端午节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课程融合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感知美的事物,通过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能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创新创造。

 “大国工匠”课程设计,可介绍该领域从古至今中国的杰出人物,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劳动模范的风采,懂得劳动精神之美,引导学生尊重劳动模范、学习工匠精神,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意识。

通过实践发现,树立学科融合的课程理念,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增强创新精神,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二、科学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从课程总目标不难发现,里面既蕴含通过劳动技术的教与学的实践,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能力目标,还包括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体认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美的美育目标。

在阶段目标的设置中,要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在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渗透美育。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概括描述,落实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在教学模块中进行美育渗透

劳动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劳动与技术项目驱动式的劳动实践。同时,在各教学模块中进行美育渗透。如“木工”劳动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走进木工世界”。认识木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探究木工工艺的兴趣,了解日常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木材材料,了解传统木工工具及校园内常用木工工具,探究制作木制品的一定程序和方法。该模块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木工加工技术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善于合作动手操作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第二模块“木制品欣赏”。从熟悉的家具入手,使学生懂得家具不仅具有节约空间、日常使用的实用功能,还具备美化、装饰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地域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观念的发展、文化内涵的提高、制造技术的升级,木制加工品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我国传统建筑有很多是木结构,在结构方式上,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结构科学还经久耐用。通过此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木制工艺品的美。

第三模块“木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在掌握前两个模块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木制笔筒,进一步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设计操作步骤:设计造型→绘制图纸→排料画线→下料→修整→装配→修饰。

第四模块“大国工匠”。这一模块不仅为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国工匠——鲁班(我国还专门设立一个奖项,被称为“鲁班奖”),还可以为学生介绍新时代的工匠,了解大国工匠精神,对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实现“以劳育美”的目标

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最基本的工具,也是衡量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只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实现以美益劳、以劳育美的目的。体系建设上可通过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材体系,凸显学科的美育价值。劳动教材在内容上,与中小学生劳动课程内容相连接,体现顺序性逻辑,挖掘全学段的审美教育内容;在学科上,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要求,融合美育育人功能,在每一项劳动技术的培养中,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体现学科体系的整合性结构。

在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建构中,既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更要关注审美教育的渗透。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着力使学生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价值感,产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