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上午,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德育研学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研学旅行公开课》节目启动仪式暨首届北京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学术研讨会举行,探讨了研学旅行价值、课程设计、管理规范等热点问题。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体验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教育新形态,也是一种课程新模式,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讲述了毕业旅行给学生带来的多元成长。一个肩膀是责任,一个肩膀是意义,2006级11班欧阳启新在篮球赛和毕业旅行中艰难抉择,最终决定为责任而战;作为毕业旅行项目负责人的张雅琪同学,早晨5点来到学校观察毕业旅行第一批同学出发情况,用本子记录下每一个遇到的问题……自200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就开始举办毕业旅行活动,“仅仅是火车进站的研学课程,孩子们就锻炼了获取信息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就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北京八一学校副校长王华蓓认为学校积极引导是关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翠微学校副校长赵志勤表示要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美国贝茨技术学院校长周琳强调要让学生多和社会接触,补足职业教育短板。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教育部文件出台两年多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电视台文体节目中心主任靳黎明表示,研学旅行出现了概念不清、职责不明、良莠不齐、发展不均、标准多重、市场混乱、等待观望等普遍性问题,甚至出现了过分商业炒作,误导家长盲目攀比消费和损坏学生利益的事件。
据悉,中国教育电视台《研学旅行公开课》将从即日起至2020年6月,完成第一季共15集节目的拍摄。其中5集(访谈)节目和5集(专题)节目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制作和播出,2020年上半年,完成后5集(专题)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