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旅行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强内容建设,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学校和教师要重点加强内容建设,一要重视内容的时效性和易接受性,结合不同学段德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也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制定易让学生感兴趣、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内容;二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强调研学旅行的“学”,让学生在游玩中有所收获;三要注重内容的创新性,有些地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开发不完善,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参加研学旅行发现跟小学、初中时路线内容重复,影响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内容,选取的案例要与时俱进,丰富主题内容,让学生们每次研学旅行都体验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深化主体责任,避免一味包办
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组织模式大多是学校依托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开展,由学校提出活动基本要求,旅行社制订相关方案,出行主要以导游带队教师随行的方式,景点的讲解也主要由地方导游负责。这种组织方式减轻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表面上看把研学旅行交给了专业人士,但往往忽略了“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性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一内涵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才是研学旅行的责任主体,而非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学校要深化主体责任,履行好教育责任,与旅行相关的事宜如衣食住行等可以适当利用旅行社的优势,但在研学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要履行好主体责任,不能一味把相关事宜全部外包给旅行社。
(三)重视评价反思,避免模式单一
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研学旅行应做到活动前要有设计,活动中要有探究,活动后要有评价反思。不重视评价或评价模式单一,是研学旅行活动容易形式化的原因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不同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操,因此不能用与其他实践活动相同的评价方法去检验活动成果。
要制定长效评估机制,既考虑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也要结合研学旅行作为过程性体验的特征;不仅观察学生参加活动后当下的反馈,还要观察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的思想变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活动后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例如,学生是否更加关心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否更关心英雄事迹或历史典故,是否励志为国家努力学习等。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帮助学生将研学旅行过程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四)强调教师先行,避免成效削弱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校管理者也是一次再教育过程。某种程度上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教师本身如果爱国主义情怀不足,那么教育成效则会大打折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一个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的教师,能够在履行基本义务和实现教师使命之间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才更容易在教师的感染和带动下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载体。
当前,国家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研学旅行这两大主题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立足学生的阶段需要、年龄特点与个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爱国主义思想真真切切地走进每个青少年的内心,不断创新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稳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可持续性、时效性和易接受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投身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未来一个阶段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