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9-09-06 浏览次数:57135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吸收新知识的方法,而“行万里路”是增广见闻、实践真知、思考创新的最有效方式。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色彩,黑色、白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面对未知的未来,如何让孩子不惧怕,一路向前,最终遇见更好的自己?
“知行合一”才是成长的标准,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增广见闻,学会关爱生命,建立社会与自己的联系,学会创新与实践……丰富生命的广度,最好的成长在路上!
景点做“-”体验做“+”
北京中学副校长刘乃忠认为:老师上课前要“备课”,旅游企业设计研学课程前要“备学生”,也就是说要了解所服务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
比如北京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计划暑假到云南做“支教夏令营”,考虑到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于是,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支教课程。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一些基本的设计理念,他们要查询大量资料,然后融会贯通,最终完成整个支教课程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收获非常大。此外,旅游企业要有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意识?它是对于一门课程的敏感程度。
对教师而言,课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改的成败;
而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则决定了这次研学旅行是否成功。课程意识如何体现?比如在高铁上,旅游企业能不能设计一些小的活动?也许可以验证一下车厢里显示的时速是否正确。其实,利用手机完全可以测试出火车在离站、进站以及匀速行驶时的速度,进而去验证车厢里显示的时速是否准确。而这样一个小活动检验的就是旅游企业的课程意识——是否意识到了高铁也是一种资源。
再有,能不能引导学生管理学生?每次研学旅行,我们都会成立生活服务组和课程组,每3个孩子选择一个课程,由一位老师进行指导;每6—8名学生选择一个生活服务组,每个人至少要有一次服务经历。生活服务组自行制订服务方案,哪里加分、哪里减分,遇到矛盾如何处理,一切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一次难得的体验服务者和管理者身份的机会,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而这样的体验可以在火车上、景区里、酒店中以及研学基地进行,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旅游企业是否具备这样的课程意识。
我们总说,研学旅行背后的教育理念是体验式学习。那么,什么是体验?其实,走一走、做一做、听一听、尝一尝都是体验。每到一地,我们总会要求旅游企业安排当地的特色餐,因为这个特色是跟当地的地域文化有关的。安徽为什么会有臭鳜鱼,一定是跟当地的潮湿、食品不好保存有关系,而到了北方大口吃肉,也跟当地的气候特点有关系。学生们通过“吃”这种体验,了解了当地的气候特点、饮食习惯,进而理解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这个地方的人们的性格特点。研学旅行景点数量可以做减法,体验上一定要做加法。希望在确定景点时,旅游企业可以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让校方根据课程目标自由组合。
降低校企对接成本
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常务副校长景朝霞认为: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研学旅行生来具有教育属性。而旅游企业要为学校教育课程服务,就一定要有具备教育能力、懂教育的人。每次组织研学旅行之前,学校都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合作的旅游机构。而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需求的对接总是不那么顺利。校方所诠释的内容传递到旅游机构总会有消减,所以,学校更希望从事研学旅行服务的旅游业者具备从事教育的经验,以此来降低对接成本。
几年来我们发现,虽然不断地招投标,但是最后锁定的总是那么几家。研学旅行的发起方是学校,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学校带学生旅行和家长带着旅行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因为学校是带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去的,而且以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为目的。
想要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学校需要有资源、有载体,而这个资源、载体就是旅游企业。做好研学旅行这件事,学校和旅游企业同等重要,大家各司其职。
帮客户服务好用户
浙江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邓德智认为:研学旅行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研学旅行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旅游企业理清经营思路,准确定位。
教育部门把研学旅行归于综合实践课程,因而研学旅行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至于研学旅行市场的竞争本质,我们可以理解成是C端抢夺用户(学生)时间的能力。因为一个学生教育时间的配额是固定的,如果在学校学习或者去参加补习班,那么他就无法同时进行研学旅行。
所以,我们要争取的是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入社会研学旅行的时间。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从客户思维提升为用户思维,帮客户服务好用户,帮助组团社(地接社)、学校去服务好终端用户——学生和家长,而这样的旅游企业必须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和执行课程的师资力量。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