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男生问:“我家有十几套房收租金就够了,干嘛要学习?”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民奔向小康、人工智能逐渐解放人类体力脑力的时代,孩子为什么要学习?为何要劳动?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农30年’暨全国中学劳动教育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齐聚华附,推动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建武,对物质丰裕时代孩子的学习、劳动教育作出深入分析。
1.随着物质丰裕, 为谋生而学习的动机减弱
“我家有十几套房,收租金就够了,干嘛要学习?”初二男生问老师。
“我当年吃不饱、穿不暖都拼命学习,你吃穿不愁,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质问。
家长劝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有好的生活”。
在班建武看来,这三种想法其实本质相同,都是谋生逻辑。
他抛出问题:农村体验、忆苦思甜、物质激励、棍棒威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什么招都使了却效果不佳,为什么?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民奔向小康、人工智能解放人类体力脑力的时代,孩子为什么要学习?为何要劳动?
他解释,过去父母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过好的生活”,这种劝娃学习的逻辑建立在谋生的基础之上,在物质匮乏社会对一个处于贫困中的人非常有效,且动机强大。
因为,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会有一个需求是最迫切或压倒性的,这叫优势需求。优势需求随着个人或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处于物质匮乏社会的人,会选择将教育作为改善基本生存的优势需求,因而好好学习。这种处于低级阶段的需求,其特点是动机强烈但随着需求的被满足,满足感边际递减,最终无效。也就是说,随着物质丰富,因物质而学习的动机会越来越弱。
2. 当今青少年之苦:精神匮乏
而2018年中国的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28.4%(国际标准认为20%~30%为富足国家)。现在的孩子,有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如果再让他为谋生需求而学习,动力完全不足。
物质基础的变化,意味着优势需求改变。班建武介绍,调查显示,42%的青少年表示“经常有空虚感”,38%的青少年觉得“经常感到孤独”。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的优势需求产生了代际差,父母世界的苦是物质匮乏,学生世界的苦是精神匮乏。此时,再从学习好、大学好、生活好的角度劝孩子学习,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因此,把一个孩子为何接受教育、为何劳动的需要建立在有边界的低级需要之上,无疑对孩子是没有吸引力的。
3.物质丰裕时代的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生命意义和自我确认
物质丰裕时代与物质匮乏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有何不同?
班建武指出,劳动是一个人获得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重要途径。人的社会属性需要在劳动中去成全,劳动是“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的、基本的途径。”
因此,对于学生,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谋生工具,更是人的存在方式,孩子通过劳动去看到自己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从物质丰裕角度去理解劳动,劳动不仅仅是光荣,还是一种幸福。我们的劳动教育要立足于学生优势需求的转变,让孩子在劳动中更多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和自我确认。
4.信息社会的劳动教育: 劳动准入门槛将空前提高
当今信息化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将解放人类脑力、体力,为何还要劳动教育?
班建武表示,回顾历史,每一次科技变革都带来劳动形态的变化,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对人力的解放。越是信息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的时代,劳动的知识含量越高,部分体力和脑力劳动都可能逐渐被机器或人工智能取代。
劳动知识含量的提高将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劳动的准入门槛会空前提高,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未来,谁有资格劳动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问题;谁有能力参与劳动,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重视。
二是劳动的自由度空前增强。自然经济时代劳动受控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未来也许不受时空限制,劳动和生活边界模糊,劳动生活化、生活劳动化。
班建武认为,信息社会的劳动教育必须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前瞻未来,让孩子意识到人类知识对劳动世界改变的巨大力量;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还要让孩子理解这种改变的趋势,做好准备。
5.劳动教育误区:避免劳动和教育“两张皮”
班建武指出,虽然劳动教育在实践当中正如火如荼地推行,但劳动和劳动教育常被混淆。劳动的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劳动素养。纯粹劳动技能的学习属于职业培训,不是教育。劳动教育不仅仅解决学生会劳动的能力问题,更要解决学生爱劳动、敬畏劳动的价值问题。
因此,劳动教育虽然包含劳动技能学习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却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劳动内在的热情、创造性等素养。
此外,劳动教育不需要让孩子面面俱到什么都会。社会分工越细,就意味着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劳动的技能,比如用当老师的劳动换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而不必自己会炒鸡蛋。
所以一个孩子在某些劳动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警惕的是劳动价值观出问题。
他强调,劳动教育一定要避免劳动和教育的“两张皮”,避免陷入形式上、资源上和评价上的误区。
避免将直接参与劳动代替劳动的教育设计。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往往缺乏教育设计,直接用生产劳动来代替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有余而教育不足的结果。
避免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比如,一些学校为了推进劳动教育,千方百计把学校可利用的空间都开发成学生进行种植活动的场地。如果以这一思路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只会将生均占地面积较小的学校导向一个难以为继的困难境地。
避免将劳动成果取代劳动教育效果。具体表现为:更看重学生在特定劳动形态方面的物化产出,却忽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更在意对学生技能性劳动素养的考核,却忽视价值性、精神性劳动品质的评价。这就使得劳动教育评价往往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生产而不见教育。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