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发表时间:2020-03-07 浏览次数:12203
由于当前处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为避免人员聚集引起交叉感染,德州苏禄文化博物馆目前暂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在这特殊时期,苏禄文化博物馆在公众号为大家展示博物馆里的展品,并为大家带来属于它们的历史故事,让游客随时线上“云逛”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有一封苏禄王祭文。苏禄东王病逝后,明朝廷为苏禄东王撰写祭文,明成祖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致祭。在祭文中,明成祖高度赞誉苏禄东王“惟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不惮数万里,躬率眷属及陪臣、国人,历涉海道,忠顺之心,深可嘉尚”,盛赞东王的事迹“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为悠久”,对东王的逝世表达了“不胜痛悼”之情。明成祖还按照帝王将相死后赠谥的惯例,赐赠东王谥号“恭定”,有恭敬、谦逊之意,是对明君、贤王死后的褒奖,表达了永乐帝对东王的钦佩与敬仰。
祭文是人们在祭祀时,表示祝祷或哀悼的一种文体。祭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祝祭活动,汉魏时期逐渐成熟定型,至唐宋已十分兴盛,其文学性不断增强。作为一种应用型文体,祭文从内容和使用场合的角度体可以分为祝祭文和哀祭文。祝祭文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包括天地、山川等神格之物),又称为祷祭文或告祭文。哀祭文主要祭祀亡故亲友,也称为悼祭文。
在文体方面,哀祭文用于祭悼亡故亲友,文体分类比较明确。与其相类的有吊文、哀辞、诔文等,适用对象、功能各有不同,也比较容易区分。诔文以颂德为主,通常用于德高望重的死者;哀辞多为幼年夭亡而作,以陈说哀痛为主;吊辞是对遭遇凶丧灾祸的生者的慰问。祭文的写作模式,较为完整的包括小序、正文和铭文三部分。
唐宋以后,祭文的体式和写法都更加自由,更贴近生活的本色。大多祭文以四言为主,采用骈偶句式,风格典雅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