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教师教育》 发表时间:2025-09-19 浏览次数:773
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颁布,目的在于回应新时代的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思政课程教学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品德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积极探索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小学思政课堂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一、学科素养的内涵
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和学科情感等方面。学科素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思政课程的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思政学科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本文提及的思政课程,是指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情境中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是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品质。它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终身性的特点。
二、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对于小学思政课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动力”。思政教师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恰当而巧妙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声、形、情、境融于一体,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们营造出实际生活的情境,然后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巧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的实践体验,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更容易调动起来,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就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在进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先观看一段医生科普香烟危害的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吸烟给人类肺部带来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动画以及系统的统计来了解饮酒的危害。接着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链接自己的生活。再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充分体验吸烟、喝酒和毒品不仅为身体带来严重危害,还有可能派生出其他危险事件,比如火灾、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甚至让人失去生命。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未成年人饮酒、吸烟、吸毒的相关视频,让他们了解烟酒赌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们体验实际生活与课堂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依托小组合作,激发深度学习体验
小组合作最大的优势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地对话、积极地探究、主动地思考、热切地互评,在轻松、高效地吸收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进感情,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班级内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坚持树立人人参与、个个发展、增强自信、激发热情的理念。尊重和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应当坚持先学后教、分层施教、求同存异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积极思考,乐于探究。同学之间优势互补,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小学阶段的小组一般由4到6人组成,实施小组合作,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达到合作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获得深度学习体验。
在《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中,根据课前小组分工搜集相关资料,鼓励班级内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书中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对“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垃圾危害”“变废为宝”等问题展开思考。这一环节,会极大地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你同意吗?”鼓励小组内继续讨论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能够在思辨中理解“变废为宝”的含义。最后,老师再次引导讨论:“你能为变废为宝做什么?”学生从对垃圾分类进行理解,到思考如何变废为宝,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深度体验,他们的收获不言而喻!
(三)跨学科融合渗透,内化道德行为
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想完成小学思政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教师就应该跨学科融合渗透,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思政课堂。教师要具备跨学科融合渗透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行为。
一方面,思政课程不只是道法教师的事情,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里,应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延伸。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语文、音乐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比如,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有关的民族觉醒、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等文章——《圆明园的毁灭》《冀中的地道战》《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阅读革命前辈和先烈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等高贵品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爱国意识。结合五年级音乐《黄河大合唱》的教学,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感悟聆听我们中国革命道路的漫长和曲折。通过道法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视野,积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校园活动甚至学生日常生活中,汲取道德素养。比如,可以通过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等厚植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而外墙文化和班级文化的熏陶,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每周的班队活动、少先队主题日等主题活动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不断接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每周的升旗仪式,学生们在激昂的国歌声里,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接受到深入骨髓的爱国教育,让爱国深深铭刻进每一个学生心中。
(四)优化教学评价,改善学科培养
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正向的、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能及时评价及肯定。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能促进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从而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求新思变能力的培养会有更加积极的作用。教师积极正向的评价,能让学生的空间发散和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在优化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创新多元评价策略,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正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从而得到个性化发展,改善学科培养的效果。
以《生命最宝贵》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真实生活入手,课前布置采访表,为课堂教学做初期准备,课上通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并适时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独到的点评。通过生生之间的点评来梳理总结学习效果和成果。通过以教导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鼓励学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科素养。
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做到以身作则,并深入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评价,奖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小学思政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适应《课程标准》,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立足小学生的真实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策略。培养学科素养下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策略需要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知识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为今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重庆市云阳县青龙小学 蒲婷婷 胡久琼 李小琼)
(本文系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课题编号:JSFZB202302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